石漫滩水库
□本报记者 李天良 杨沙平
地处淮河上中游河南省最低处的固始县三河尖乡蚌山村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偏僻乡村,长期以来饱受水患困扰,村里缺路少桥,村民出行一度只能依靠摆渡。如今,随着一系列防洪工程的逐步实施,这里的堤防得到了加高加固,新修的撤退道路宽敞平整,排涝闸站也焕然一新,年逾古稀的村民李克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利成就由衷感叹:“由于地势低,吃够了洪水泛滥的苦,最担心雨季水位上涨。现在有这些水利工程的保护,农田房屋都安全得很,我这个老头死也瞑目了。”
依靠水利改变的,又岂止是一个三河尖乡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水利事业突飞猛进,使整个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架架凌空飞跃的“长虹”,一条条逶迤向前的“巨龙”,一个个润泽城乡的生命工程,让一片片沃野田畴奇迹般诞生,同时也支撑了一座座繁华都市的拔地而起。这是时代的丰碑!这些巍然屹立的工程,见证了水利人不惧艰险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光辉历史,是伴随新中国诞生与成长,在神州大地写就的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和雄奇华章。
质的飞跃:
从“看天望收”到“稳步增产”
252.05亿公斤、260.9亿公斤、295.45亿公斤、299.4亿公斤、305亿公斤,从2004年到2008年,河南夏粮已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2009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特大干旱灾害,河南夏粮生产突破306亿公斤,再上新台阶。
与粮食连年丰收相对应的却是河南并不乐观的气候条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全国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旱、涝、风、雹等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人们常把“风调雨顺”作为粮食丰收的基础条件,但河南的粮食生产是在同多发、并发、重发的自然灾害斗争中进行的。
“从‘看天望收’到‘稳步增产’——河南粮食生产的这种变化,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对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思考时,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仕尧如是说。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296万亩,旱涝保收田5836万亩;拥有机电井124万眼,约占全国的1/4,井灌面积5179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251处,有效灌溉面积2607万亩,大型灌区内粮食单产是非灌区的1.56倍,总产约占全省的37.5%;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年灌溉补源能力为1100万亩。
“随着粮食核心区工程启动,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省水利部门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将为确保我省粮食稳产增产作出更大贡献。”王仕尧说。
辉煌跨越:
从“能吃上水”到“要吃好水”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河南部分地区的群众却饱受“吃水难”的困扰。“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群众吃水难的无奈与辛酸。
为破解这一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人民自力更生,在大部分地区初步解决了吃水问题。仅在“八五”期间,河南省就筹资7.7亿元,建成农村饮水骨干工程6000余项,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十五”期间,又筹资10亿元,解决了260万人的饮水困难。2004年年底,河南省全面完成了饮水解困工作。
但是在此之后,由于工业污染和地质变化等原因,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又凸现出来。水质差、多疾病是这些地区群众的心病,不少群众提起饮用水就摇头。饮水不安全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无情地击碎了农民的“小康梦”。
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已成为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第一要务。2004年年底,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此后连续5年,省委、省政府都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当年力办的10件实事之一,郑重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
观“牙”知居处,黑齿陈庄人。陈庄,在荥阳市高村乡。73岁的陈克先告诉记者:“陈庄人的大黑齿远近闻名。”由于高氟水侵蚀牙齿主要是在儿童换牙期间,所以陈庄多年来有一个习惯,村子里的孩子一到换牙的时候,都躲到亲戚家,直到新牙全部长出来。现在村里人喝上了安全水,这个不正常的习惯也寿终正寝了。
每一个村庄,每一眼井,都流淌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对这些深受不安全饮水之苦的农民来说,甘泉在口,如同幸福绕身,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重大改变。”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孟顺深情地说。据他介绍,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已累计投资37.44亿元,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5425处,解决了7611个村910.6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显著提升:
从“服务农业”到“保障经济”
在河南,规划了位于沁河上的河口村水库,却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无法上马。作为华能集团沁北电厂扩建工程的唯一水源保障,河口村水库不能马上开工建设,意味着该公司的三期扩建工程只能是一纸空文。
为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2007年12月,沁北电厂决定以提前预付水费的方式,与河南共同出资支持水库前期工程开工。从先用水后结账到提前预付水费,河口村水库与华能集团“联姻”这一案例在开国内水资源管理先河的同时,也显示出水利工程不同寻常的命脉作用。
长期以来,水利被称为农业的命脉,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在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水利事业一直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也一直在以传统农业部门的形象出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王仕尧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水利部门在积极适应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变化,不断调整思路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根据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拓展水利工作的服务范围和领域。60年中,河南的水源供给、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建设等多项涉水事务已陆续被纳入水利部门的工作领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许多城市的水利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河湖行动,致力于通过疏通城市水系,恢复河道输水功能,开展调水补水工作,为城乡居民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个缺水的企业无法发展,一个缺水的城市没有前途,一个离开充足水资源保障的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强省,同样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南的水利事业,已从传统农业命脉发展为工业命脉、城市命脉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且还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未来,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需求大幅度增加,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也更大。”王仕尧说。
精彩嬗变:
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先后在黄河流域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261座,总库容近130亿立方米。对黄河大堤先后进行了4次加高加固,初步治理河道36条,修筑堤防近3002公里,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通过联合调度,多次成功削减黄河下游洪峰,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淮河,在河南流域面积为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流域耕地6472万亩,人口5678万人,均占全省总耕地及总人口的59%。作为河南主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可以预见,淮河洪水每肆虐一次,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淮河干流出现稍有规模的洪水,河南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灾害。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转变。
以2007年为例。7月,淮河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千里沃野变成水乡泽国,无数村庄沦为水中孤岛。在大洪水中,河南却无一受灾群众死亡,无一堤坝决口,无一城市被淹。对比1954年以来的历次洪水灾害,当年损失是最小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海河与长江流域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如今,这些地方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貌得到了彻底改观,一个鱼米之乡、阡陌纵横、稻菽飘香的富饶景象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小水大灾’嬗变成‘大水小灾’,防洪调度理念转变和一大批防洪工程的投入使用发挥了关键作用。”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合群说。
鼎新裂变:
从“心腹之患”到“防洪利剑”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共建成各类水库2357座,总库容172.7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0座,中型水库108座,小型水库2229座。但由于绝大多数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大多数水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险问题,严重影响安全运行。“一旦失事,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基础设施带来巨大损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造成重大影响。”王仕尧说。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就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组织实施。截至2008年年底,在纳入国家规划的4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已通过竣工验收的达到21座,进行主体工程验收的11座。摘除病灶后的水库,因为“轻装上阵”,效益迅速发生“裂变”。据初步统计,河南已经验收的13座大中型水库,共增加防洪库容2.13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11%。
“水库库容增加,拦洪削峰能力随之增强,减灾效益自然也会更加明显,昔日‘心腹之患’成了名副其实的‘防洪利剑’。”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建武告诉记者:“以平顶山白龟山水库为例,除险加固后,水库防洪标准由1000年一遇提高到2000年一遇,增加防洪库容1.91亿立方米,与加固前相比,可减少洪灾损失67亿元,多年平均防洪效益2.43亿元。”
事实上,通过实施除险加固,病险水库不仅防洪效益显著,灌溉及供水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灵宝市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后,水库渗漏量明显减少,每年供水量增加1500万立方米,水费收入增加500余万元。据初步统计,河南第一批除险加固的19座水库可增加供水量20112万立方米,占原水库供水量57062万立方米的35%。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后,还有不少水库因为库区环境改善,面貌焕然一新,而迅速成为当地颇受青睐的旅游休闲胜地和栽培养殖基地。
重大突破: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
2008年3月起,郑州市开始陆续启动部分城市自然河流全面整治项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施工人员不是在浇筑混凝土,而是忙着挖开河道的水泥石块,恢复河道土壤裸露的原生状态,栽种景观植物,建立“人工湿地”。
这一变化,折射出河南治水理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短缺、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愈发突出,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表明,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思路已经不完全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王仕尧解释说。
经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河南水利部门逐步形成了新的治水理念: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新的治水理念指导下,河南水利工作迅速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农村水利向城乡统筹水利发展转变,从治理洪涝灾害为主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主要依靠工程性措施向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转变。
这种生动实践,如今已经在河南水利行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生根开花:
燕山水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设计,使各类建筑的形状、色彩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在处理因工程建设而毁坏的山体时,采用国内领先的植被混凝土喷射技术,不仅可以加固山体,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其内置的草籽、树种不久之后就可生根发芽,使裸露的山体重新绿起来。
在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宏伟工程的移民安置和房屋拆迁工作中,各级水利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移民安置点的水、电、交通、教育、卫生与当地经济社会统筹考虑,并将移民新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明显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工程的受益者,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百业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为中原崛起的坚强支撑,河南水利行业一定会紧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多地造福中原人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