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筑永恒基业树潇湘丰碑
——湖南水利辉煌60年综述

  □本报记者 许泽奇 王琳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以南,南岭以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辐射状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42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29.6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在年内和年际之间变化很大,湖南又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水利事业底子薄、基础差,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党中央、毛主席英明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神州大地春风化雨。饱经水旱灾害之苦的三湘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历经60年的艰苦努力,全省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水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初步奠定了湖南水利大省的坚实基础,全省已基本形成防洪、灌溉、引水、排水、发电、水土保持等较为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极大提升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水和谐的图景在三湘大地正逐步呈现。

沧海桑田话巨变
人水和谐映洞庭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自形成至今,屡经沧桑变化。它“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吸纳四水,吞吐长江,自然地理环境特殊,江湖水系复杂,伴随而来的是湖洲的淤升陆沉和堤垸的兴废变迁,历来水患频仍,百姓深受其苦。治理洞庭湖,是湖区人民祖祖辈辈的心愿,也是湖南治水事业的重中之重。

  历史上的湖区治理,主要是围湖造田和堤防建设,偏重于向洞庭湖的索取,因而水环境状况处于恶化的趋势,洪涝灾害的频率不断增加,湖区虽号称“鱼米之乡”,广大湖区人民却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洞庭湖的治理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湖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洞庭湖进行大规模治理工作,使湖区从满目疮痍逐步转变为五业兴旺。50年代,在连续遭遇几次大水灾后,湖区水利建设与治理着重于堵支并垸、整治洪道、加固堤防、恢复创伤。60年代,主要力量放在从事垸内建设,大力建设电排,搞好渠系建设与配套。70年代,主要开展大规模的园田化建设和完善渠系配套,这些举措在当时条件下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和物资供给条件的局限,更由于江湖关系的复杂性,治理工作只能治标,没能治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治水理念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水利事业的投资加大,对洞庭湖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治理成为可能。

  1986年,洞庭湖一期治理启动,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信报警设施。到1996年一期治理工程结束,共完成投资11.618亿元。

  从1996年开始,湖南省按照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及国家有关批复文件的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人水和谐,特别是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洞庭湖的投资力度,共投入资金150多亿元,主要实施了长江干堤加高加固、洞庭湖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平垸行洪、城市防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河湖疏浚、治涝工程、水利血防等重点工程,大大提高了洞庭湖区堤防的抗洪能力、调蓄能力和洪道行洪能力等。整个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逐步向纵深推进。

  洞庭湖一、二期治理,是湖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综合大整治,给湖区面貌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全面加固了重点堤防,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长江干堤、重点堤垸和21个重要城镇的堤防得到了全面加固,险工险情和防汛投入大幅减少。11个重点堤垸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20年一遇,长江干堤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后,有力地支撑了这些重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从1999年到2006年的8年间,洞庭湖区37个县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579亿元增加到3562亿元,增长了231%,年均增长12.3%,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通过以工代赈排涝设施建设和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了大东口、苏家吉等大型电排的新建、重建扩容,实施了明山、新河、岩汪湖等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湖区目前共有单机55千瓦以上排涝装机70.2万千瓦,排水流量达到6300立方米每秒,排涝控制面积达980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骨干,内湖和撇洪河为依托,小型泵站及河系渠系相结合的治涝体系,极大地改善了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增强了江湖行蓄洪能力,改善了水生态与环境。自大规模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以来,洞庭湖区共平退堤垸333个,清淤疏浚河道380多公里,扩大河道行洪能力3%—5%,增加行蓄洪面积779平方公里,特别是澧南、围堤湖、西官等三个蓄洪垸通过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初步具备了主动分蓄洪条件。同时,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从整体上确保了湖区水流顺利下泄,改善了洞庭湖区的水生态环境,为洞庭湖区的景观恢复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民生条件。在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中,全省共新建、扩建移民新村(新镇)756处,极大地促进了湖区小城镇的发展。湖区55.8万移民共新建住房14.8万栋(套),生活用电、用水、进出道路基本上得到解决,在通信、就医、教育等方面,也开始逐步享受与城镇一样的条件。此外,230多万平方米安全台的顺利实施,保证了近15万群众在高洪水位主要财产的安全。

  ——初步构筑起澧水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在澧水流域初步建成了由江垭水库、皂市水库、淞澧大圈等重点垸及澧南垸、西官垸等蓄洪垸的澧水综合防洪体系,澧水尾闾地区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一遇。通过联合调度,可以对澧水与长江洪水进行错峰调度,大大缓解了洞庭湖防洪压力。

降龙伏魔斗天地
防灾减灾为人民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条件,湖南历来就是一个洪旱灾害频发的省份,一部湖南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湖南抗灾史。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历届党委、政府,为降服“水龙”和旱魔,确保三湘安澜,不断强调“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始终把“治水兴湘”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即正式成立防汛指挥部,由省政府主席王首道担任第一任主任。60年代更名为防汛抗旱指挥部,并设立经常性的办事机构。同时,先后编写颁发了《防汛手册》、《防汛抢险图说》等文件和小册子。从指导方针的确立到各级机构的建立,从专业人员的培训到防灾减灾的动员,从物资器材的储备到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一个全党重视、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全方位运转的防灾减灾格局逐步形成,一扫旧中国那种一遇水旱灾害人民就流离失所、哀鸿遍地的悲惨景象。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江湖关系的变迁、生态与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防汛抗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重于抢,科学抗灾、团结抗灾的防汛抗旱指导思想。同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也逐渐成为防灾抗灾准则,既治理水患又规范人们生产生活,既抗御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又加快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新时期防汛抗旱努力的新方向。

  ’98大水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开展了以洞庭湖治理、长江干堤加固、平垸行洪、水库除险保安和水利生态与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全省防洪工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防汛抗灾工程措施不断完善的同时,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不断加强。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湖南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为依法防洪、依法抗旱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根据法律法规,全省各级普遍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2007年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并加强了能力建设。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体系,落实各类水库、水电站、堤防、山洪灾害隐患点以及在建工程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并组建抢险队伍,明确抢险、转移责任。修订完善了河湖非常洪水调度方案、水库调度方案、山洪灾害易防御预案、排渍机埠运用方案、蓄洪垸防守紧急转移和救生方案、内江内湖调度方案、城市防洪预案、抗旱应急预案以及各类人员转移预案等。全省初步建成了洪江、涟源、绥宁等16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预警系统。2007年,又由各级财政投资,建设完成了4800个山洪地质灾害村级报警设施。截至目前,湖南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预警体系、预案体系等防汛抗旱体系,为确保湖南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湖南防汛抗旱体系的不断完善,防灾抗灾措施的不断强化,每次面对灾害都能有力有序有效组织抗救,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实现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在防洪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以保障水库安全、重要设施安全、重要交通干线安全以及杜绝群死群伤为目标,超前部署,全力抗救。1998年,在近3个月的抗洪抢险战斗中,全省部队、民兵共投入189.67万人,抢救群众6.5万人,转移群众71万人,抢运物资3827万吨,加固堤坝2175公里,修筑子堤892公里;2007年,汛期先后发生5次强降雨过程,因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840多起,全省因灾死亡仅15人,为近年因灾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据统计,在抗御“圣帕”台风的过程中,全省共组织转移75.7万人,其中提前避险转移42万多人。在抗旱工作中,各地按照确保生活用水,再安排生态用水、生产用水,科学调度好水源。2003年,湖南发生历史上少有的夏秋冬连旱,严重时有235万人饮水困难,各地想方设法,临时打井、流动送水、集中供水,确保群众饮用水。在水库调度实践当中,坚持依法、科学、实时调度,统筹兼顾防洪、发电、灌溉三者效益,获得了较好的防洪、经济、生态效益。2003年在抗御澧水“7·10”特大暴雨洪水中,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作用,特别是省防指及时下达了《关于启用澧南垸蓄洪的命令》,有效地缓解了澧水防洪的危机状态,确保了澧水下游的防洪安全。主动启用万亩以上蓄洪垸,这在湖南防洪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实行洪水管理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座座水库映蓝天
涓涓清流润山川

  山川有好水,高峡出平湖。湖南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利及水能资源丰富。1949年,全省只有小(2)型水库16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热潮,逐步形成了各类型水库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60年来,湖南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3326座,总库容13704.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1座,总库容85.45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76座,总库容75.249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029座,总库容1355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50万公顷。水库总数占全国的七分之一。

  2008年,湖南省正式启动了各类水闸的注册登记和安全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全省现已建成大、中、小型水闸11590座,其中大型水闸117座,中型水闸962座,小型水闸10511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水库的主要功能已不再限于农业灌溉,而是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共同体。特别是防洪、供水需求的突出,直接决定了水库的规划、投资、建设、利用等方方面面。

  1978—1997年,“三查三定”拉开了湖南省水利工程规范管理序幕。80年代初,15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用5年时间,对县管以上水利工程进行了摸底和调查,完成了设计复核。包括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了防洪调度和兴利调度,对139处大中型水库开展了工程观测,对小(1)型以上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等。这些工作为水库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铺平了道路。逐步规范的管理为水库建设的有序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程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工程标准一年比一年高。近20年来,共新建水库1172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61座、小(1)型177座、小(2)型928座,占改革开放以来新建水库数的86%,铁山、江垭、六都寨、车田江、竹园、株树桥等大型水库初步建成,这些水库现已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98年至2007年,病险水库治理日益加强,新建水库数量逐步减少。湖南省的大中型水库大部分建成于五六十年代,由于资金、技术和特定的客观历史原因,加上近年来大小洪灾不断,造成各类病险水库众多。1998年开始,全省各地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病险水库治理力度,病险水库治理逐渐成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至2008年底,全省列入国家规划内的病险水库共804座,170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另外,列入省级治理规划的病险水库1111座,列入市、县治理规划的小(2)型病险水库3900座。病险水库的治理使水库防洪能力和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大中型水库恢复防洪库容4.88亿立方米。自1998年至今共拦洪削峰98次,拦蓄洪量233亿立方米,避免了21个城市进水受淹,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新增灌溉水量8.78亿立方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36万亩。

  流域重治理,水保固根基。湖南山丘区水土流失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但真正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百端待举,湖南省水利部门即组成三个流域勘测队和两个调查组,对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和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踏勘调查,并随即开辟了澧水南源杉木河等4个水土保持实验区。

  1958年7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全省各地陆续成立了水土保持站14个,专职人员204人。相继在宁乡、衡阳、湘潭等30个县市,进行治山造林、治土改田、治水改河等综合治理。到1959年底,治理流域范围达23000平方公里。但随后,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土保持工作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可以用“工作断断续续、治理星星点点”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1979年11月,召开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重点解决对水土保持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1980年开始,重点抓了小流域治理。1980年8月,在全省成立水土保持实验站11个、水土保持推广站8个。1981年,开展了16个县21条小流域治理试点。1982年10月召开了全省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实施细则》,并将小流域治理从16个县扩大到21个县。治理流域由21条扩大到32条,治理面积342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良性轨道。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包括机构队伍、法律法规、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善,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机构队伍建设方面,省级先后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和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全省所有市(州)、109个县(市、区)设立了工作机构,其中17个县(市)设立了水土保持局,8个市(州)设立了监测分站,水土保持从业人员已达1800多人。在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各级共制定发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400多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全省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拥有方案编制单位91个、监测单位12个、高中级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301人。

    1997年,湖南省被列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同期1998—2005年实施水土保持国债项目,2003年“长治”工程转为国家农业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省自1997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以来,先后在50多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400多条,总投资3918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7.53万亩。近几年,项目区已成为所在县(市)生态与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同时,抓住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契机,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主要水土流失地区的监测网络,监测网络从无到有。

    1998年以来,全省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水”治理及城市堤防建设,累计投入“四水”治理国债资金、日贷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约54亿元,另外2006年亚行贷款项目(2.0亿美元)已正式启动。据统计,已实施的“四水”治理工程共保护土地238.73万亩,保护人口462万人,保护工农业总产值376.44亿元,保护固定资产581亿元,多年平均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为3.28亿元。

    农田水利兴,稻菽浪千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以先后建成的1.3万多座大中型水库为依托,陆续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2处、万亩以上中型灌区415处,农田灌溉面积414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2.40%,解决了76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建国初期,湖南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以组织群众整修、扩建、改建原有的山塘河坝为主,同时新建了一批山塘、河坝和小型水库。

    1958年上半年,为了做好水利建设的前期工作,组织了一大批技术干部和水利学校师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并制定了一个以“防洪、灌溉、水能利用、航运为主要内容,以河流为骨干,以地区为单位的全面治理综合利用”的规划。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新建了双牌、水府庙、酒埠江、黄材、黄石、王家厂、官庄7座大型水库,69座中型水库,5700多座小型水库,40万口山塘。

    60年代,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集中力量打了水库配套和水轮泵两个歼灭战。对50年代新建的一部分水库进行了续建配套。同时在干旱严重地区,新建了欧阳海、青山垅、涔河3座大型水库以及58座中型水库、2000座小型水库和6900多处水轮泵站。

    70年代,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实行山、水、田、林、路、河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对五六十年代兴建的水库全面进行了续建配套和保安。同时根据河南1975年8月暴雨洪水,对所有大、中型水库进行了复核设计,对不符合防洪要求的溢洪道进行了改建、扩建。新建了铁山、六都寨、竹园三座大型水库、91座中型水库和4300多座小型水库。机电排灌站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建成了一批高扬程中型电灌站,并利用贴息贷款发展了30万亩喷灌、滴灌农田。

    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全省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农田水利工作的经验教训,贯彻了“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的方针。基建工程主要以一些工程量小、投资少、见效快的配套工程为主,并首次采用劈裂灌浆、冲抓回填、高压定喷等先进技术处理了一大批病险水库。渠道防渗有很大的进展,5万公里大中型水库干支渠护砌了1万公里。

    “八五”和“九五”期间,是湖南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法律、法规,湖南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性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国家把水利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放在首位来抓,发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在这个背景下,全省持续掀起了以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治理、河道清障、灌区配套挖潜和城镇防洪为主要内容的“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热潮。特别是1998年湖南省发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行国债,全省掀起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热潮,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获得长足发展,“民办公助”小型水利得到顺利实施。

    60年坚持不懈的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全省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涓涓清流,滋润大地,万顷良田,旱涝保收,使历史上“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实至名归。

    依法管理固基业科学治水扬劲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利事业的根本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依法治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60年来,全省在水利立法、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针对湖区垸堤低矮和防汛力量薄弱的情况,先后颁布了一些堤防管理文件。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灌溉工程管理、小水电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养护、水电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管理、水费征收等方面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程和办法。为持续推进依法治水进程,1982年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水法规《湖南省洞庭湖湖区水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后,省人大和省政府又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水法》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1988年1月,《水法》颁布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7月2日以“湘政传电79号”通知,明确“省水利水电厅为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全省水利、地方中小水电和小火电的行业管理。到1999年,全省共有水政水资源工作机构142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4个、县(市、区)109个、大型水利管理单位和国营农场设立的派出机构18个,有专职水政水资源工作干部880人,水行政机构逐步完善。

    全省从1990年开始进行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1997年开始按照水利部“八化”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2000年形成了总队—支队—大队三级水行政执法体系,全省水政执法人员达到4400余人。从1990年到2007年,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4万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调处水事纠纷1.7万余起,保证了水法的贯彻实施,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1990年开始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到2002年已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1.26万户,占应发证数的95%,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取水项目的取水许可论证工作正常开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兴建取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设审查,把好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关口,水资源城乡分割管理的局面开始基本扭转。2006年全省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完成了《湖南省水资源调度方案及系统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在2007年枯季水资源调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探索。2002年以来,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宣传发动、制度建设、水务改革、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湖南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各试点单位正在积极根据规划逐步实施。此外,还完成了工业、农业、城市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湖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于2008年3月14日发布。

    源头活水唱欢歌明珠万颗耀三湘

    湖南省是全国农村水电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广泛,全省92个县(市)拥有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湘西、湘南和湘北的广大山区,占80%以上。湖南农村水电经历了从无到有到由小到大,从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到规范化建设,从单站独立运行到联网运行,从解决数户人家照明到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建设农村电气化的发展过程,是在曲折和艰辛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1952年3月,湖南第一座由木制水轮机带动16千瓦发电机的王村水电站在永顺王村竣工投产,揭开了湖南农村水电建设的序幕。60年来,湖南农村水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村水电建设事业在新中国成立60年间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村水电蓬勃发展。长期以来,全省把农村水电开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完成农村水电投资85亿元,新增电站近千处,新增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为“九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的2.3倍。至2007年底,全省农村水电装机容量已达490.5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40.7亿千瓦时,居全国小水电前列。全省122个县(市、区)中,有92个县(市、区)有水电,其中二分之一的农村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十五”期间,全省建成水电电气化县40个,小水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实现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保林,对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地方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电网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2000年以来,全省坚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的改革思路,打造参与电力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2002年组建了湖南省水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由28个地方电网企业组成。地方电网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61个县级电网和郴州、怀化等4个区域性地方电网。区域性电网已经并入南方电网和华中电网等国家大电网,并且与贵州、广西、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为农村水电走向国内市场开辟了新的通道。

    农村水电融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我国农村水电第一股——郴电国际成功上市,开创了农村水电融资的新领域。招商引资成为全省农村水电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在2003年的“深洽会”和2005年的“港洽周”上,湖南省农村水电项目备受投资商青睐,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深洽会”合同签约金额132亿元,“港洽周”合同签约金额22.8亿元。

    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水利部在郴州召开“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管理示范模式”现场会,系统总结、推广国际小水电郴州示范基地和永兴县水电站现代化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意见。目前,全省75个县拿出了农村水电现代化、信息化改造规划,10%的农村水电站已实施改造。

    水文尖兵创伟绩大禹传人竞风流

    经过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全省目前拥有123个水文(位)站,雨量监测站580处,水面蒸发站48处,泥沙监测站40处,水质监测站150处,水质监测河长达4300多公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文监测站网,配置了固态存储雨量计500多套,引进了最先进的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10台、皮囊式采样器10套。湖南水文已发展成为组织机构健全、站网布局基本合理、服务项目比较齐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历年来,水文为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仅水文预报每年就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以来,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49万元。规划的18个站队结合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建成8栋水文测报中心大楼,建设或改造国家和省级重要水文站20处,迁建水文站4处,新建自记水位井22座,修建观测道路、观测码头39处;基层水文测站计算机普及率达85%;对65%的水文测站主要测验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五大类主要测报设施完好率达到70%以上。湘江流域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建成运行,资水、沅水、澧水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已启动,“十一五”内将建成运行。

    人才队伍日趋合理。与“九五”相比,职工总人数精简了8.4%,中专以上学历职工人数增加了9%,高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总数增加了8%,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增加了11%。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引进了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开发研究了沅水、资水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和洞庭湖区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了水库洪水预报模型。完成了全省水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水情信息到报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水情差错率低于1.5‰,预报合格率达96%;测资质量优良率95%,合格率100%。湖南水文为抗击1998年特大洪水、2002年大洪水、2005年“5·31”特大暴雨及2006年“碧利斯”山洪灾害提供了准确及时的雨水情信息,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全省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律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湖南省水文条例》已于2006年12月1日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上解决了制约水文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水文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行业管理、执法主体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为湖南水文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十年风雨,六十载春秋。湖南水利人和全省人民一道,用巨大的热情、满腔的热血和辛劳的汗水,创造了湖南治水事业辉煌的历史篇章,那一座座水利设施,犹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潇湘大地,造福于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六千多万人民。他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为之鼓舞。

    回顾历史的意义在于超越历史,庆祝胜利的价值在于发展胜利。湖南水利人深知,水利事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在水利人的脚下,道路永远没有尽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南水利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全省的区域发展战略,都给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课题和更大的挑战。湖南水利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省一二级堤防累计达标长度达到3870公里,已建水库总库容达到460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00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45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8,农村水电新增装机容量80万千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00立方米以内,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100%,解决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人口减少1/3。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6%。湖南水利人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勇敢应对各种挑战,突破水利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水利,努力创造湖南水利新的辉煌。

    本版图片由湖南记者站提供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