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广西水利发展与改革60年成就巡礼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壮乡儿女踏险滩、战激流,艰苦奋斗、团结治水,广西水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放眼八桂大地,从凌空而起的引水渡槽,到截江拦河的大小水库;从不断崛起的河海堤防,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从星罗棋布的饮水工程,到一座座生产光明的水电站……勤劳勇敢的壮乡儿女,用辛劳和汗水铸就了一座座治水的丰碑。60年沧桑岁月,见证了壮乡儿女无怨无悔、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和与时俱进的坚韧步伐。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繁荣广西的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为富民兴桂新跨越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灌溉:八桂田园织水网。新中国成立伊始,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英明论断感召下,壮乡儿女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建成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灌区4.1万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到2008年底,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2.2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9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8万公顷。农田灌溉保障率由1957年的17.6%,提高到了2008年的60.4%,全区80%以上的渍害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随着水利灌溉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水利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到2008年底,全区粮食总产量1394.7万吨、甘蔗总产量8215.6万吨,分别比1950年增长2.2倍和191.2倍。

  减灾:多管齐下创佳绩。水患,曾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患。仅1988至1998年10年间,西江水系的四场大洪水,就给广西带来了800多亿元的直接损失。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增发国债资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广西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全区共投入河海堤防建设资金30多亿元,建成达标堤防514.7公里,沿江主要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防洪御潮能力大幅提高,中心城市已具备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沿江主要城镇及沿海的防洪御潮能力大幅提高,已建防洪工程共保护人口800多万,保护耕地30.4万公顷,减灾效益超过100亿元。在抓好河海堤防建设的同时,广西还建立起了覆盖全区的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汛通信指挥决策系统,水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水旱灾害可预见性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大幅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先后完成了15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除了工程安全度汛隐患,确保了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人饮:汩汩甘泉润民心。关注民生,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是贯穿广西水利发展60年的不变主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累计投入资金63.9亿元,解决了2145.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解困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至今连续5年,自治区把解决100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6亿元,解决了70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31.6%提高到了45%,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被壮乡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项目:重点工程展新姿。2006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性工程、西江干流上第一座防洪控制性工程,总投资62.95亿元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以此为标志,广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近34亿元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38.9亿元的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通过实施边境地区、革命老区、落后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大会战,巩固了祖国边防、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配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的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水利供水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抓紧实施,项目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将达到224.7万立方米,满足2020年前沿海三市工业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地电:小水电圆光明梦。“山区面貌要改变,先办小水电;有了电,富一片”。这是壮乡人民对小水电作用生动的语言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共建成农村中小水电站工程4500座,装机容量510万千瓦,年发电量160亿千瓦时,全区100%的村和96.2%的农户都用上了电。通过实施第一、第二、第三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共投入资金30.2亿元,建成了49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由水利系统负责实施的43个县(市、区)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成效显著,受益人口达到1650万,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9.2亿元。为适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于1998年组建的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跨越式发展,现已打造成占据广西农村电力市场近半壁江山,拥有资产140.8亿元、年供电量115.7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42.46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被誉为全国地方水电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水文:抗洪尖兵展新姿。作为防汛的耳目和抗洪抢险的尖兵,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水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全区共建成136个水文站、656个雨量站、286个报汛站、39个泥沙测验站、121个水质监测站,拥有水文、水资源、水工、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700多名,承担着水文勘测、水文情报预报、水环境监测和评价及水文科研等方面的重任。在抗御广西发生的历次流域性洪涝灾害中,水文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水文情报预报,为抗洪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的防洪减灾效益高达100多亿元。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水文水资源工作全面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饮水安全和水利工程管理等领域,为解决好广西“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四大水问题,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保:综合防治成效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201.2平方公里。先后对280条重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面积1653.1平方公里;开展以保护农田免遭水毁的小流域生态与农业综合整治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4.2万公顷,完成封育治理面积3.4万公顷;以实施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为依托,稳步推进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至2008年底,珠治工程共完成投资8663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平方公里,新建坡改梯2.8万亩。水土保持监测和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达80多亿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3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累计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895起。

  科研:科技创新结硕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兴水硕果累累,共有92个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项,其中《广西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科研项目荣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种粘土固化浆液研制及其工程应用成套技术”荣获2005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勘测设计方面,先后承担了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等12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咨询和监理工作,共获得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60多个,优秀QC小组成果奖20多个,其中多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水利改革添活力。为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广西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管养分离”“公益性、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分类的办法,全区562个国营水管单位,均完成了重新定性、定编工作,多渠道落实了水管单位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部分工程公益性维修养护费。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田水利新机制,通过采取政策推动、政府发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的做法,在全区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把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给农民,目前全区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7200多个,有效改变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困境,走出了一条农村小型水利“建、管、用”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显成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水资源状况,先后编制完成了《广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一大批水资源综合和专业规划,全面形成了以规划为导向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全面贯彻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用水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了全社会的取用水行为;加强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每月定期向社会发布水资源质量公报,切实保障城乡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建设积极推进,北海市、玉林市列为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桂林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共有37个市、县、区由水利部门承担水务管理职能。

  法制:依法治水谱新篇。1988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广西步入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里程,随着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全区共组建水政监察队伍141支,拥有水政监察人员2200余名,随着水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水事违法案件结案率达到90%,水事纠纷调处率91%,有效地维护了正常水事秩序和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全区已全面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有2个市、44个县初步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60年沧桑岁月,壮乡儿女无怨无悔,艰苦创业;60年光辉历程,八桂水利与时俱进,步履铿锵。展望未来,广西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放在更优先位置,把解决干旱缺水和水污染防治摆到更突出位置,加快构筑以防洪御潮、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水利综合支撑保障体系,增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为广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