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长江堤防

长江防洪模型外景 (姚忠辉 摄)

四川省仪陇县复兴河小流域坡改梯工程
沧桑一甲子,华彩贺神州。今年10月1日,是共和国60华诞,明年2月,则是长江委成立60周年。在这样一个喜庆相连的日子,我们满怀深情梳理、回味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水利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既是总结长江委成立近60年来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也是几代长江水利工作者用赤胆忠心、智慧和汗水,献给祖国母亲生日的一份沉甸甸的贺礼。
江水滔滔,岁月悠悠,60年治江岁月,弹指一挥间,数万名治江水利工作者的贺礼,不仅是即将完工的宏伟三峡工程,以及早已建成的葛洲坝、丹江口等大大小小的工程,更有长江委人数十年来3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0余人荣获国家级先进和五一劳动奖章。的确,60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水利部指导下,长江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治江思路:科学引领新跨越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了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新纪元。1950年2月,以治理开发长江、防治水患为主要任务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60年来,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经历了由防治水患到综合利用、由单一目标治理到多目标开发治理的历程,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数量远远超过之前2000多年的总和。这些建设成就,是在正确的治江思路指导下完成的。
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第一批长江委人从搜集长江基本资料着手,根据长江迫在眉睫的防洪任务和国力,提出了大力整修堤防、开辟分蓄洪区、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的“三阶段”治江战略。在这个正确的思路下,长江流域各省大力恢复、整修堤防,使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堤防高程达到当地1949年或1931年最高洪水位超高1米的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恢复和整修了小型水利设施和几座以灌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水库。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长江流域建立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包括,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建成荆江分洪闸、杜家台分洪闸、丹江口工程、葛洲坝工程、清江隔河岩工程等。这些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长江堤防加固达标、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以防洪为中心的治江三阶段任务一步步得以实施。
进入新世纪,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长江的关系,保护长江、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长江,成为摆在长江委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在认真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治江实践和经验,认真分析和科学判断治江形势的基础上,长江委提出了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切实保障防洪安全、洪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基于对治江规律的深刻把握,经过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长江委以新时期治江思路为基础,提出了新时期长江水利科学发展战略,明确了当前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左右的时候长江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重点和举措。
在新的治江思路和治江战略的指引下,治江实践正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新的治江理念在规划编制、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配置、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各领域得到了贯彻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开拓了治江新境界。
防汛抗旱:江河安澜百业兴
长江防汛是“天大的事”,历来是长江委的头等大事。长江委从成立开始,就将防汛作为治江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4年、1958年长江大水,是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重要胜利。相比于1931年,在防汛手段,能力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组成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夺取了历次抗洪斗争的胜利。
仅改革开放30年间,长江流域防洪减灾经济效益达8634亿元人民币。特别是1998年,长江中下游防洪效益4067亿元,为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防洪投入的24倍多。
以三峡工程初步发挥效益和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全面竣工等为标志,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以全面加强防洪管理和全流域118个水文站实现自动测报等为标志,长江流域防洪非工程体系得到了全面加强。特别是我们共和国举全国之力战胜了1998年百年罕见的长江特大洪水,夺取了长江抗洪的伟大胜利。大水过后,国家在4年时间里投资397亿元,对长江中下游3500多公里干流堤防进行大规模的除险加固。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84年至2007年24年间,国家累计投资8.6亿元加固荆江大堤。今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大堤面貌焕然一新,静静地守护着荆楚腹地1000万百姓和1100万亩良田。
给洪水以出路,就是给人以生路。荆江、杜家台等部分重点分蓄洪区建设相继实施。与长江血肉相连的洞庭湖、鄱阳湖的保护、开发和治理成效显著,湖区水面有所扩大,调蓄能力得到增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60年来,长江防汛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保障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流域规划:科学描绘新蓝图
精心做好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基础和“龙头”,也是治理长江水利建设的根本。
多年来,长江委创新思路和方式,着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视社会参与,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努力推进流域综合规划、区域性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工作。
为了全面做好长江流域片的规划工作,长江委领导带队,上高原、下湖区,倾听专家意见,与群众进行座谈。蔡其华主任曾先后6次进藏考察,栉风沐雨,殚精竭虑;长江委数以千计的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夜以继日,辛勤工作,大胆创新,开拓进取。近些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完成了《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要点报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金沙江干流综合利用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等一批事关治江全局的重要规划,组织开展了《江流域片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西南诸河综合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从编制《洞庭湖综合规划》着手,启动并推进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订工作。这些规划,是纵伸南北、横贯东西的谋略大计,为新世纪治江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
重点工程:捷报频传铸丰碑
加强流域骨干工程建设,是实现防洪抗旱、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流域经济腾飞的动力和支柱。
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巨大综合效益凸显,并正在逐步拓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量工作是长江委几十年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目前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及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付给长江委人的一副历史重担,是对长江委人的信赖与检阅。在6年的艰苦岁月里,长江委人以“责任重于泰山”的精神,如期完成了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工程质量在抗洪实战中经受了考验。蜿蜒千里的江堤已成为挺立在大江两岸的巍巍丰碑。
60年来,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初步统计,流域已建水库4.6万座,总库容2200亿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调水工程约522万座,实际供水能力2045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1.07亿千瓦,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长江水系通航里程近7万公里,约占全国的50%。流域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域管理:依法行政树权威
当好河流代言人,是新时期对流域机构在管理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流域机构的光荣使命。
长江委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率先实行行政许可“窗口式”服务。自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对外实行“窗口式”办公制度以来,已受理行政许可事项900多项,其中800多项已通过审批。
随着《水法》《防洪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流域管理机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水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长江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行统一规划制度和采砂许可制度,禁采成效明显,初步实现了长江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管理。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实施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查处了一批水事案件。健全了流域水政监察队伍,积极推行综合执法试点,流域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得到加强。
生态环境:秀水青山惠万民
一江清水,关乎亿万人民的福祉。长江委稳步推进水功能区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积极探索水污染治理协作机制。组织开展省界缓冲区的确界、水质调查、入河排污口调查和长江干流潜在危险源调查等工作,修订完善了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纳污能力核算及限排意见。编制了《长江委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预案(试行)》,加强了对长江口、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要水域水环境的监测。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积极为三峡工程及西南水电开发等国家重点工程破解珍稀鱼类保护等难题。加强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先后对重庆、湖南、四川、湖北、江西、云南六省(市)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情况进行巡视,促进了一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落实。完成陕西、湖北、河南三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69个项目区可研技术审查,保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顺利推进。强化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管理,使得项目顺利实施。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成功预报甘肃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灾害、舟曲县硬山和西和县烂地沟滑坡灾害,保障了1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强化流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新一轮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水土流失监测进展顺利。
为了让长江母亲河的乳汁四季芬芳,长江委将流域水资源保护列为治江工作的重点,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近期水资源保护的若干意见》,并由水利部报送国务院。在流域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全面展开了水功能区划工作。开展了三峡库区水体纳污能力研究,提出了三峡库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按水功能区提出的纳污能力概算成果。水功能区划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得到积极应用,开展了流域及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点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了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规范了入河排污的设置审批管理。
饮水安全,事关重大。长江委在加强水污染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完善了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了对饮用水水源区、缓冲区等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建成,涵盖流域20个省市,设立680个监测断面监测长江水质,在国内率先建立水质数据库,累积水质监测数据超过1500余万个,为呵护一江清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历经20年的艰辛探索和经验积累,实现了防治内涵和防治方式的重大调整。
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由7.5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9.93万平方公里。其,1989年启动实施的“长治”工程,2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5000条小流域,有效解决1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40%~50%。
科学技术:治江支撑显实效
60年来,长江委始终坚持科技立委、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治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建成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长江防洪大模型并已投入使用,建立了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2个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科研基地45万平方米。科学研究稳步推进,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攻克了三峡和葛洲坝等工程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水工技术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开展了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对策研究等一批治江重大课题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长江论坛,成功加入国际水电协会(I鄄HA),深入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引进资金实施了一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三维电子江河展示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江118个中央水文报汛站在全国率先实现自动报汛,被誉为我国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多年来,长江委实施高级治江人才战略,全面启动干部正规化培训工作,300多名青年技术骨干走出国门学习培训,访问交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学科带头人,引进各类专业高端人才近600多人。丰富的治江活动,创造性的治江实践,宽松的工作和创业环境,为各类治江人才搭建了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
60年艰辛历程,60年不懈奋斗,60年硕果累累,60年赤胆忠心,我们水利工作者和长江流域各族人民一道,治理开发长江、精心呵护长江,让她的乳汁更加香甜,清泉源远流长,造福子孙,福泽万代!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