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设计与研究荣获全国工程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世界线路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长江委设计院 提供)

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清江水布垭水电站

上重下拱式中立拱坝——清江隔河岩水电站,荣获全国工程勘察金奖、设计金奖。(朱斌成 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长江安澜,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置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行使流域水行政管理职能。伴随着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发展,一支治理开发长江的专业技术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60年来,他们不仅作为治江事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成就了高峡平湖惊世界、道道堤防锁“蛟龙”、千里送水进京华等世纪伟业,而且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转变市场观念,经历了事改企的浴火重生,业已成为勘察设计企业界的一支劲旅,这就是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委设计院)。
规划先行
治江“龙头”舞起来
规划是一切事业发展的“龙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是治江的根本大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长流规历经一次编制、两次修订。其间,承担具体工作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人员,跋山涉水收集前期资料、呕心沥血归纳汇总成果,为编制、修订长流规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
1956年,汇集全江技术力量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建,工作重点转入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加强长江三峡工程勘察、设计与科研。195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报告以三峡工程为主体规划,抓住长江中下游防
洪的首要任务和综合利用水资源方面的重点问题,注意协调干支流和其他各种关系,提出了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方案,对当时长江水利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长江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及流域各省市,对《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进行修订补充,于1990年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并经国务院原则批准。规划系统地提出了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理论和主要任务(水能、防洪、航运、供水、南水北调)的基本方案,为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入21世纪后,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引领下,长江委设计院再一次展开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8月,《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2009年修订)》讨论稿完成,长流规第二次修编进入收官阶段。此轮长流规修编,在总结以往规划成果和近20年来治江经验的基础上,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按照“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在已经形成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等四大体系,基本涵盖了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重点领域。
据统计,近10年来,长江委设计院牵头承担的各类规划项目达40余项。这些规划对于指导流域及区域治理、保护,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协调流域人与水、人与河流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江委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艰辛曲折
丹江口上铸丰碑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汉江治理的关键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长江委工程设计由平原建闸转向高坝大库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1951年9月,长江委开始在丹江口坝址进行地质勘探工作。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完工后,长江委立即着手组织对丹江口工程进行规划研究。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丹江口工程勘测设计研究工作进程加快。1955年3月,长江委正式开始进行汉江流域规划。规划推荐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进入淮河、黄河的引水方案。丹江口水利枢纽又增加了南水北调(济淮、济黄)的任务,并作为一项近期任务列入当时的规划报告。
1956年7月,由长江委负责的丹江口工程初步设计工作开始。在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长江设计人员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对设计蓄水位、坝轴线、坝型和枢纽布置等问题进行潜心研究,反复论证,逐个攻破,于1958年5月按期拿出了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工程主体任务为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远景为引水济黄、济淮。
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开工建设。针对施工中出现的温度裂缝、冷缝、架空和强度不足等混凝土质量问题,作为工程设计单位,长江委多次提出裂缝检查分析报告和处理裂缝的补强方案。
1962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示工程暂停施工。要求长江委负责设计,遵循施工服从设计、设计监督施工的原则,首次明确了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及当时国民经济状况,长江设计人员研究了多种分期建设方案。
1964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按初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55米、坝顶高162米复工续建,并先按蓄水位145米运行。1964年年底,主体工程恢复施工。丹江口复工后进展顺利,于1967年下闸蓄水,1968年10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1973年全面建成。在此9年间,长江设计人员陆续编制了续建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机电、通航建筑物、左岸土石坝、引水渠首等专项设计报告。
丹江口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历经艰辛曲折,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运行稳定,发挥了巨大效益,成为共和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千秋伟业
高峡平湖惊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设计人员用20多年时间,对葛洲坝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勘察,打下750多个钻孔,进尺6.4万多公尺,提交勘察报告43份,为建设葛洲坝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81年1月4日,一期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1988年12月6日二期工程最后1台机组并网发电,整个工程约提前1年建成。工程布置合理,成功解决了大江截流、泥沙问题和大流量泄洪问题,为后来兴建三峡工程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探索,也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技术发展和提高水利水电技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三峡工程设计单位,在这一充满艰辛曲折的进程中,长江委设计院人员始终坚持开放式设计原则,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最新科学试验研究成果、最新工程技术,借鉴国内外工程实践经验,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同协作,引领世界水电设计潮流,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跨越了一座座世界水电天堑。
三峡机组具有单机容量大、水头变幅大、过机水流含有泥沙和启停频繁等特点,设计人员进行了十几项重大科技攻关,根据水头和负荷分区稳定性提出了考核指标,解决了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世界难题。
大江截流和导流明渠截流,其综合技术难度均为世界截流史上所罕见。设计人员创造性地提出“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截流方案。在两次截流中,进行了大量水力学模型试验以及数值计算和机理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使我国河道截流技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12.888秒、961响起爆,爆破拆除规模、难度均为世界第一的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成功。
三峡船闸规模大、设计水头高,船闸需适应的上游水位变幅大、坝址复杂河势和含沙水流等条件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世界各国已建船闸的标准和难度。在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大胆创新,推动世界船闸建设技术实现了一个大的飞越,用现代科技为长江航运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打通了一条快速通道。
在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同时,长江设计人员还为工程投资节省了数亿元人民币。
当前,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三峡工程巨大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为妥善处理工程投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实现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在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和移民搬迁安置任务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长江委设计院作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参编单位和报告汇总单位,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当中。
克难攻坚
千里送水进京华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几代中国人半个世纪的期盼。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技术总负责单位,长江委设计院几代人矢志不渝、殚精竭虑。
1994年初步设计工作开始后,中线工程勘测设计由长江委牵头,长江委和沿线省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共同承担。为确保勘察成果质量和成果的规范性,长江委设计院制定了供全线采用的勘察大纲和四个专业技术要求,对确保中线工程勘察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2004年底到2005年初,短短3个多月里,在全线5省市6家设计院的配合下,长江委设计院群策群力,集中奋战,最终赶在春节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更为复杂的总体方案比选中,长江委设计人员缜密计算,大量比选,产生了从水源、调水规模、线路、输水方式、结构型式等19个全面综合的比选方案,其中,穿黄工程布置方案超过40个。
1990年,长江委设计院开始进行丹江口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及移民安置规划,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在抗击“非典”时期,长江委设计院全体调查人员“走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进千家万户”,终于在4月28日基本完成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外业工作,提交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报告》,并于2003年7月通过了专家审查,为国家决策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查阅南水北调中线勘察设计的工作量,有这样几个数据:5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累计钻探进尺30万米,相当于上海到南京的实际距离;仅在穿黄勘测过程中,地质测绘总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等于在黄河岸边“划”了一个滇池;仅《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总字数超过2000万,比30本《新华字典》还要多……
50年弹指一挥间,长江委设计院千余“调水人”,有的已经步履蹒跚,有的两鬓生出华发,有的刚刚走来。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待着让一江春水自流奔向北方……
坚定不移
改革发展立潮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勘察设计队伍立足自身实际,走改革发展之路,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
1991年8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这是长江委规划设计机构发展过程中一次大的变革。
2002年3月,委内综合勘测局、设计院、扬子江咨询公司、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以及浦东分院等五个单位合并,组建成立新的长江委设计院,这是长江委贯彻“委院政企分开,勘测设计合并,转企建制分步实施”改革思路迈出的第一步。新院的组建,实现了委内专业资源的一次大整合,为设计院从事业单位转向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2004年12月,长江委设计院取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发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作为长江委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取得所占有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权。
2005年,长江委设计院职代会通过《改制总体方案》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总体方案》;2006年,长江委设计院引进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2007年,长江委设计院主辅业改制获得国家部委通过。2005年以来,长江委设计院逐步建立了按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机制,通过以工作绩效考核为依据,初步实现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
2008年,长江委设计院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院专业化改制完成子公司改建,探索深化改革方向和道路。
2009年,长江委设计院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随即着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8月,长江委设计院召开第二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对《长江委设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报告》进行讨论审议。报告分析了当前的行业和市场环境、社会和政策环境,提出了向工程公司战略转型、实现勘察设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深化改革方案。当前,长江委设计院正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力求将深化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立足长江
勇闯市场向世界
改企建制以来,长江委设计院迅速转变观念,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实施以水利水电为主业,以EPC为发展重点,新能源和交通市政工程为重点突破,国内外平行发展的战略,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在水利水电主营业务方面,重点开拓西南水电市场和地方水利市场;在新兴业务方面,重点探索发展工程总承包、建筑、交通市政、输变电、新能源等业务领域;在国际工程方面,在借船出海的基础上,重点拓展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
经过几年努力,长江委设计院的业务涵盖水利、电力、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的勘察设计和总承包,市场跨越亚、非、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绩斐然。2006年至2008年,经营合同额分别为20亿元、55亿元、60亿元。2002年到2008年,营业收入从3.1亿元到25亿元,增长了706%,且其中非水利水电业务类收入占院全部经营收入的近一半。
近年,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长江委设计院位居20名左右,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第一,一直以来为全国水利勘察设计企业之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市突出贡献纳税人、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2008年,长江委设计院首批获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成为国家“打造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设计咨询行业的航空母舰”的目标企业。
如今,长江委设计院作为从事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科研、咨询、建设监理及管理和总承包业务的科技型企业,在继续承担治江事业规划等前期公益性任务的同时,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正向着国际一流的工程公司稳步迈进。
精益求精
科技创新人为本
近年,长江委设计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聚人才、重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在水利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创建了众多技术品牌,不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长江委设计院云集了一大批科技精英。今天,长江委设计院的人才方阵令人刮目相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人。
长江委设计院还不断拓宽科技创新领域,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长江委设计院牵头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863”项目、“948”项目、“973”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水利部公益专项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余项,还牵头承担了健康长江指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长江治理与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设计院还增加对国家科技支撑等科技创新项目的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同时,立足自主科技创新,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不低于总收入的5%投入自主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长江委设计院在水利水电技术方面已居国内领先水平。代表性的工程有长江堤防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构皮滩水电站工程、水布垭水利枢纽大坝、乌江彭水水电站工程等等。在这些工程实践基础上,长江委设计院在高坝水工技术、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技术、超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高坝通航船闸与升船机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综合勘察技术、病险工程综合治理技术、移民工程与数字化技术、三维可视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等众多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长江委设计院致力于建设创新型企业,走“科技强院”之路,谋求可持续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科技成果奖励1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6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26项。设计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创造了世界船闸设计史上的奇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极大地提升了长江委设计院的品牌。
60年大江巨变,60年筚路蓝缕,60年春华秋实,见证了长江委设计院的60年光辉岁月!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