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水利部部长陈雷视察黄河标准化堤防。

2008年10月29日,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主持召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

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

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冲在前。

控导工程建设为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护航。

调水调沙治理悬河。
□任海波 裴志强 祖士保/文 李庆文 于澜/图
新中国成立60年间,河南黄河治理与开发累计投资达100多亿元,河南黄河下游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60年来,河南党政军民众志成城,战胜了花园口站出现的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12次,实现了河南黄河60年岁岁安澜,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1500亿立方米黄河水润泽中原,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华夏文明。黄河流经河南省8市、28个县,华夏文明之光在这里放射出最为耀眼的辉煌:在长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2000多年。黄河是一条性情极其独特的多泥沙地上悬河,历史上屡屡决溢成灾,尤以河南为烈,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500多年间,共决口1500多次,其中河南占2/3;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宁,天下平”成为历代沿黄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黄河的治理开发作为兴国安邦的要事对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河南黄河视察;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一直把河南黄河作为下游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的事情作为影响全局的一项重大事业来抓。经过各级政府、沿黄群众、治黄职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奋斗,河南黄河治理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0年岁岁安澜改写“三年两决口”历史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防汛作为一件大事,全面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成了完善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防汛指挥现代化。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严密防守,赢得了河南黄河的60年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1949年9月14日,花园口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49小时,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半月之久。这是一次严重的秋汛,也是黄河归故后的首次大洪水。当时的堤防残破不堪,虽经人民治黄后3年的培修加固,堤身仍然单薄,千里堤线,隐患重重,处处皆险。当时的平原、河南、山东三省党政军民奋战3个多月,终于保住了堤防安全,5次洪峰安然入海,向新中国的诞生献上了一份厚礼。
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站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为1919年有水文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地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援助下,河南省动员100多万军民投入堤线防守和滩区群众迁安救护,广大军民斗志昂扬,提出“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的口号,经过连续10昼夜奋战,战胜堤防渗漏、蛰陷、脱坡、裂缝等险情130多处,险工险情12处,排除无数艰险困难,终于战胜了洪水,在治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2年8月3日,花园口站出现了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8年的又一场大洪水。虽然流量比1958年少六七千立方米每秒,但由于河床连年淤高,郑州花园口至台前孙口河段洪水位普遍比1958年高1米左右。黄河滩区位山以上,除原阳、中牟、开封3处高滩村庄未进水外,其余全部受淹。滩面水深普遍1米,最深处达6米。同时,沁河小董站洪水流量4130立方米每秒,超过沁河防御标准4000立方米每秒,河南遭遇了黄河、沁河同时抗洪抢险的紧张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洪水高度重视,要求加强防守,保证黄河不出问题。经过沿黄30万军民10昼夜奋战,确保了黄河、沁河堤防安全。
1996年8月5日,花园口站出现最大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洪峰,但这场论量级只相当于2年一遇—3年一遇的中常洪水,却有着高水位、洪峰传播慢、漫滩范围广、工程险情多等极其异常的表现。河南临黄大堤偎水长度350公里,下游河道49处工程760坝次出险,堤防出现16处险情,滩区受灾人口115万,灾害程度超过以往。河南省委、省政府全力迎战洪水,动员全省50多万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抗洪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广大军民10多天连续奋战,确保了洪水安全下泄。
60年来,河南党政军民众志成城,严密防守,战胜花园口站出现的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12次,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一伟大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
多策并举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黄委根据当时堤防工程低矮残破、隐患众多的状况,提出了“宽河固堤”的治河方针。为防御黄河特大洪水,辟设了北金堤滞洪区、大功分洪区。对河南黄(沁)河800多公里的堤防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培厚,截至2001年,累计完成土方7亿立方米,全线达到了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
为增强对洪水的导控能力,开展了游荡性河道的重点整治,截至2008年,河南黄河已建成控导工程93处2474道坝垛护岸,工程长度达248公里。控导工程建设增强了对洪水的控制作用,将黄河主溜摆动范围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33公里减少至目前的2公里,加大了水流输沙能力,减少了河槽淤积,有效保护了黄河低滩区560多个村庄和80多万亩耕地的安全,大大提高了引黄涵闸的引水能力。
为增强滞洪区和滩区群众抗洪避洪的能力,国家累计投入5亿多元资金开展了避水工程、迁安撤退道路等安全建设。滩区人口外迁1.7万人,建设村台面积4200万平方米,修建避水台17340个,滩区50多万人享有避水设施,建设撤退桥梁15座、道路2000余公里,为滩区群众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2年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抓住国家加大黄河防洪治理投入的机遇,按照黄委要求,开展了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2005年4月,完成了郑州至兰考159公里河南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65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河南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不仅为防汛抗洪打下坚实的工程基础,进一步改善了沿线的生态景观,同时也使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60年间,国家把河南黄河作为黄河下游的治理重点,累计投资达100多亿元,对河南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结合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水库等干支流水库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化害为利1500亿立方米黄河水泽润中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黄河这条巨川,在彻底告别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水患的同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1500亿立方米黄河水泽润中原,是河南人民治黄成就的又一重大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治河思想指导下,1952年河南省兴建的人民胜利渠拉开了黄河造福下游两岸的序幕。在此后的10年间,河南引黄灌溉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建成了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新乡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四处大型引黄灌溉放淤工程和濮阳渠村引黄灌区。这一时期引黄灌区的范围西起卫河,东至豫鲁省界,南抵沙河,北达安阳,包括当时新乡、开封、许昌、郑州四个专区(市)的42个县。“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在中原大地改写。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引黄灌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黄河下游第三次大复堤,完成了部分险闸、虹吸和提灌站的改扩建。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用,下游灌溉保证率由过去的32%提高到75%。目前,河南全省已建有引黄设施41处,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6处,设计灌溉面积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补源面积893万亩。特别是去冬今春,河南省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旱情,河南引黄抗旱浇灌面积达885万亩(含滩区110万亩),为30年来同期最高,为确保河南粮仓夏粮丰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市和工业供水方面,1958年,开封首开此举,随后,郑州、新乡、濮阳等沿黄缺水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引黄工作。郑州铝厂、中原油田、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从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中受惠至今。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省还通过人民胜利渠先后5次向天津送水20多亿立方米,解了当时天津干旱缺水的燃眉之急。近年,随着河南省经济的迅猛发展,沿黄城市供水区域及规模进一步扩大,长垣、吉利、温县、武陟、濮阳等供水工程相继建成,一批新建大型企业的引黄取水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2008年10月29日,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保护利用黄河、繁荣发展河南”的工作方针,以“确保沿黄农业用水,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为核心,从战略高度加快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建设等,都需要黄河水资源提供基础保障,黄河水资源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越来越强劲的支撑。
团结治河科学应对力保黄河长治久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河南治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治理。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首次离京出巡就亲临河南黄河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也曾多次到河南黄河视察指导和听取有关黄河治理的汇报。江泽民同志在1991—1999年先后3次视察河南黄河,发出“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庄严号召。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河南黄河,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黄河的重大规划,党中央、国务院都要直接研究,作出决策。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制定了治理黄河的宏伟蓝图。2002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度关注治黄各项工作。沿黄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治黄工作视做大事和第一要务,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洪工程建设,总是要人有人,要料有料,随要随到,全力以赴。为保证防洪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各级领导亲临一线检查防汛准备,指挥抗洪抢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河南人民治黄的成就,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团结治河创造的辉煌业绩。
沿黄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治黄专业队伍,是治理黄河、保卫黄河的坚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抗洪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沿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紧密结合的军民联防体系。1952—1984年黄河3次大复堤,沿黄各级政府每年调集几十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声势浩大,前所未有。每年汛期,各级政府都要组织上百万群众防汛队伍,随时准备迎战洪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历来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急、重、险、难”任务,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他们冲锋在前,为夺取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黄河专业队伍、沿黄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是治理黄河的力量源泉、战胜洪水的铜墙铁壁,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做出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60年来,河南黄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治黄专业大军,他们传承弘扬黄河精神,建设、防护千里堤防,一代代河南黄河人为治黄事业谱写了恢弘篇章。
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是推动治黄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治黄科技始终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黄河洪水泥沙基本规律的不断探索,治河方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宽河固堤”,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拦、排、放、调、挖”,“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等一系列的治河方略,新世纪又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和理论体系。治河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在河南黄河河段相继开展了“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利用洪水泥沙淤堤河截支堵串试验,创造性地进行了切滩导流等,为治河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黄河水资源优化调度、堤防除险加固、抢险新技术新材料应用、防洪减淤措施、洪水测报预报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黄河防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连续8年进行的调水调沙,使河道得到有效冲刷,过洪能力明显提高,黄河在维持健康生命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据统计,60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30项,黄委科技成果奖200多项。其中,“引黄淤灌治沙治碱”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大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的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坚持依法治河是推进治黄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仅出台了水法、防洪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而且专门制定实施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水量调度管理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河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的立法工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不断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检查督促各项法规的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各级河务部门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服务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严格受理审查河道内建设项目,依法查处各类水事案件,有力地维护了水事秩序。
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河南治黄工作强有力的基础支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经过30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河南黄河河务局初步形成了工程施工、引黄供水、种植养殖业和旅游、设计、监理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该局拥有经营性资产近26.33亿元,近3年来年均经济收入18亿元,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经济实体46个。其中,建筑施工业拥有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8家,二级资质企业16家,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1家,工程咨询监理甲级资质和勘测设计河道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企业各1家,涉及水利水电、工民建、公路交通、桥涵施工、城市园林绿化等多个领域,监理、设计、旅游等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组建了河南黄河施工龙头企业黄河建工集团。花园口、柳园口风景区等6处河南黄河景区被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河南“郑、汴、洛”旅游精品线上的靓丽窗口,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河南黄河产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目前,河南黄河系统已建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个,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31个,市级文明单位13个,县(区)级文明单位2个,黄委文明单位19个,各级文明单位创建率已达96%以上。在文化建设方面,举办了黄河与河南论坛、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黄河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60年不懈奋斗,60年创新发展,河南治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当前,河南黄河泥沙淤积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二级悬河”的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小浪底以下2.7万平方公里无控制性工程,防洪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洪水威胁依然存在。滩区127万群众生命安全还受到威胁,生产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人口的增加,河南黄河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滩区治理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近年又出现了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剧等诸多新问题,制约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黄河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的治河理念。近年,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以科学发展观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河南黄河实际,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提出了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作理念,做好四项重点工作,实现“八个确保”,即进一步加强防汛工作,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确保年度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进一步加强水政水资源管理,确保黄河生态安全,确保供水安全;进一步加强经济工作,确保全局经济供给安全,确保河南治黄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同时,积极践行“基层为本、民生为重”的管理理念,更好地让职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河南黄河流域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的关系,采取技术、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黄目标,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河南沿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