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 (缪宜江 摄)

2007年7月10日12时28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闸门,开始向蒙洼蓄洪区分洪 (陈强 摄)

淮委水保局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水质监测 (孟宪玉 摄)

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孟宪玉 摄)

淮河上游山区水田 (孟宪玉 摄)
□本报记者 赵洪涛 通讯员 王飞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当时政务院就曾制定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此,大规模的治淮拉开了新中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序幕。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60年的治理,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就,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防洪效益显著
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控制性枢纽为主体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流域防洪标准也有较大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约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保护区及重要城市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10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主要跨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屏障更加坚固可靠。
治淮工程在防御历次淮河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1991年以来实施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为例,多年平均减淹面积34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减灾效益82亿元。据统计,1991年、2003年、2007年大水中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小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158.7万公顷,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60.5%和38.8%;转移人口98.1万人,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128万人和82.8万人;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54.3%和45.7%。
实现防洪理念重大转变 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防汛抗洪工作一直是流域管理的大事要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建设的同时,气象、水情、通信等非工程措施也有很大改进;淮河洪水的防御方案和调度方案相继调整完善;《防洪法》和《防汛条例》的实施,使依法防洪得到落实;“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给洪水以出路”等防洪新理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逐步提高;2003年6月淮河防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流域防汛统一指挥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淮河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比较频繁,如1950年、1954年、1957年、1975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淮河均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特别是在防御2003年和2007年淮河次流域性大洪水中,淮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科学调度,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给洪水以出路,大大减轻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我国防汛抗洪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 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近60年的建设,淮河流域初步建成了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度体系,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跨省、跨水系的水资源调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制定并实行最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水量水质、地表地下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统一调度,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初步改变了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利用的状况。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城镇及工业用水,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明显提高,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城乡用水安全。积极实施应急水资源调度,2002年组织进行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从长江调水1.2亿立方米补给濒于干涸的南四湖,为恢复湖区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和2005年,两次实施“引沂济淮”,调剂沂沭泗水系洪水资源,补充淮河下游地区抗旱水源,效果显著。
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 用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淮河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淮河流域水污染日趋加重,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淮河流域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6月和2003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不同阶段水污染防治目标。
近年,淮委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省界水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已成为国家考核淮河流域各省水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完成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了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组织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保障了沿淮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对新建的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审批,及时将排污情况通报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四是水污染联防工作成效显著,通过采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闸防污调度及水质预警预报等措施,有效减轻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在科学应对豫皖边界大沙河、豫苏鲁边界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中,充分发挥了流域机构的作用,为上下游、跨部门团结治污,共同应对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深入把握淮河规律 治淮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治淮人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淮河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治淮思路。透过近60年来的治淮历程,从人与自然斗争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和转变轨迹清晰可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重解决突出的民生水利问题。实施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移民迁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开展渐进式移民,并进行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工程,努力改善沿淮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流域治理方面,既通过工程手段调节自然因素,同时也加强人的自我约束调节人为因素,在防止水对人伤害的同时,也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防汛抗洪中,通过实施科学调度,给洪水以出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初步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加强预防、监督、治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红线”,确定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省控制指标和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加强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从取水利用和废水排放双向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 进一步推进淮河治理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进一步做好治淮工作,对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中部崛起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成后,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提高,通过科学、合理地调度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但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气候复杂多变、洪水蓄泄条件不利、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依然是现阶段淮河流域的突出水情;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围绕解决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水问题,进一步推进淮河综合治理,依然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淮委确立了治淮的总体思路,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推进淮河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不断提高流域整体防灾抗灾能力;扎实推进流域水资源管理,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流域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落实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流域管理能力,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面对下一步治淮工作,淮委重点将继续完善淮河防洪减灾体系,突出解决淮河行蓄洪区问题和下游洪水出路不足问题。配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淮委将进一步加大淮河平原洼地治理力度,提高排涝标准,减少涝灾损失,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在流域水资源规划指导下,淮委将加强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着力增加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同时全力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保护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强,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致力于加强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开创流域管理工作新局面,在服务流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治淮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新时期治淮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淮委将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以加强民生水利工作为重点,在巩固已有治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淮河综合治理步伐,力求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有新进展,在提高治淮保障能力上有新跨越,在推进民生水利建设上有新成效,在实施依法行政上有新提高,在提高治淮科技水平上有新进步,在谋划治淮长远发展上有新举措,不断谱写科学治水新篇章,继续开创治淮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