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滴水映朝晖

岳城水库全景

 

 

卫运河堤防

 

  当新中国走过60载光辉岁月,走向繁荣昌盛的时候,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也经历了51载风雨沧桑,迎来了水利事业的辉煌。


  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河长932公里,由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天津四省一市汇入渤海,流域面积3.77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2600多万。


  漳卫南运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流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两岸灿烂的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同时也是一条洪涝灾害频繁的河流,历史上的漳卫南运河洪害频繁,几乎“每岁必决”,给流域内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漳卫南运河的治理工作,1958年3月组建了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实现了对漳卫南运河的统一管理,漳卫南运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成立50多年来,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精神的鼓舞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海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河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几代水利人团结拼搏,锐意进取,谱写了漳卫南运河水利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防洪工程体系日趋完善

  建成了岳城水库,先后进行了漳卫新河、卫运河、卫河下游的扩大治理,对漳河进行了整治。兴建了四女寺枢纽、祝官屯枢纽、引黄穿卫枢纽,袁桥、吴桥、王营盘、罗寨、庆云等拦河闸,辛集挡潮蓄水闸以及恩县洼滞洪区、牛角峪退水闸、西郑庄分洪闸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全河系基本达到防御1963年洪水(50年一遇)标准。“96·8”洪水后,国家又投资4.88亿余元对漳卫南运河进行了治理。经过持续不断的工程建设,形成了由河道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及其他非工程措施组成的“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体系。


  防洪减灾效益明显。把防治洪涝灾害、保障防洪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防汛抢险预案和防汛应急响应机制等各种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抗御“96·8”洪水中,整个河系的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为保障沿河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推行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开始,历时5年,圆满完成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以“管养分离”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至2009年,临清、清河等5个水管单位达到原国家二级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标准化堤防达到570公里,水库、枢纽水闸也实现了管理规范、运行安全。按照“生态景观线”的要求,大力开展堤防绿化,通过经营承包、合理分成等手段,鼓励沿河群众投资堤防植树,目前千里堤防上共有树木1000多万株,形成了贯穿上下游、左右岸的绿色长廊。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

  依托所辖水利工程,积极为沿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岳城水库自建成以来,向邯郸、安阳、天津及下游地区累计供水347亿立方米,穿卫枢纽向河北、天津输送黄河水47亿立方米。大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以入河排污口监控为关键的水资源保护监督体系。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先后从岳城水库向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生态补水,累计输水8.3亿立方米,使这些水域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引岳济淀应急生态调水,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水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以水法律法规宣传为先导,以水法规体系、水管理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全面加强与沿河各地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协调处理了水事矛盾和纠纷,保持了水事秩序的稳定。随着各项水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和流域机构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制度的施行,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得到明确,水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加强,水行政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沿河呈现出了团结治水的大好局面。


  自身能力建设日益增强。先后建设完成了流域防汛通信网和防汛指挥系统,开通了漳卫南运河网,建设运行了漳卫南运河电子政务系统,全局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了基层机关搬迁和建设工作,基层单位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大提高了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邯郸河务局、武城河务局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乐陵河务局获省级文明机关荣誉称号,局机关及所属二级单位全部获得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漳卫南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保护和修复漳卫南运河水生态与环境为第一要务,加强防洪能力建设,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切实履行好河流代言人的职责,努力建成防洪减灾高效、工程管理规范、水环境逐步改善的生态河流,为沿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为重点,做到节约用水,按计划供水。按照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统筹安排好上下游、左右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认真落实《岳城水库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做好岳城水库的水质监测,确保邯郸、安阳两市生活用水安全。


  ——全力做好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通过优化调度,使水库、枢纽、水闸多蓄水。充分发挥岳城水库在河系水生态修复中的作用,通过开展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跨流域调水,建立生态用水、应急调水综合协调机制。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逐步实施维护漳卫南运河健康的生态水量、河道基流水量,促进河系内河道、湿地、地下水的修复。大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制定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相机实施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减少或避免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积极探寻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途径。建立有利于水生态恢复的水价体系。


  ——全面推进防洪能力建设。按照《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加强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恢复防洪设计标准;尽快实施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漳卫新河河口规划与治理工作,加快卫运河、卫河治理工程立项及实施;促进卫河通信网络建设,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加强水库、水闸和堤防工程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工程防洪抗旱能力。加强防汛调度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完善防汛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管理体系,科学安排洪水出路,有效控制和分散洪水风险。


  ——切实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和谐发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更好地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工程管理科技水平。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财政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推行目标管理,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引导职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职工的文化品位。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进一步研究解决基层水管单位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在提高基层单位自身发展能力、自身管理能力和职工的工作能力上下工夫,不断深化和谐基层建设,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依托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增收,促进基层的良性发展。


  一滴水能够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单位的发展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前进的轨迹。漳卫南运河是祖国浩瀚江河中的一滴水,这滴水以她特有的晶莹亮泽映射出了水利事业的辉煌,映射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