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节制闸现貌
海河下游地处九河下梢,水利安澜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领导人、水利部历任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海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指导水利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1980年10月,经水利部批准,海委海河下游管理局(下称下游局)正式成立,行使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管辖范围包括海河下游地区相关的水利枢纽工程、河道、河口、堤防及水文站。目前,主要管辖西河闸枢纽、屈家店枢纽、独流减河进洪闸、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防潮闸等5座水闸枢纽,海河、独流减河河口,杨柳青、独流减河进洪闸两个国家级重点水文站。
建局近30年来,在水利部、海委的正确领导下,下游局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励精图治,精心维护管理水利设施,科学调度和运用所属水利工程,确保了海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天津、北京、河北的防洪抗旱、挡潮、供水安全,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下游局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坚持用“三he文化”凝聚团队智慧和力量,认真贯彻中央治水方针,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围绕打造“都市水利”的目标,按照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标准,全面提升规范化、现代化、景观化、人文化管理水平,水利业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防汛抗旱保安全
海河下游地处京畿,保障北京、天津的防汛安全,责任重大。多年来,在防汛工作中,下游局始终坚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切实做好每年的防汛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成功抵御了“96·8”洪水,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了经济损失。
海河口、独流减河口是承泄海河流域南系大清河、北系永定河洪水和天津市区涝水的两个重要入海尾闾,在海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入海径流逐渐减少,受河口水文条件及泥沙运动特性的影响,两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泄流能力急剧下降,影响上游地区和天津市的防洪安全。河口清淤是确保河道泄流通畅的必要工程措施,从1981年到2008年,下游局每年对独流减河河口实施清淤,累计工程量达到986.96万立方米,保证了河口通畅泄洪。
同时,屈家店枢纽、海河防潮闸还承担着繁重的城市排沥任务。每逢汛期,一线职工克服气象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昼夜频繁启闭闸门。特别是近两年,排沥任务不断加重,屈家店枢纽、海河防潮闸每年平均排沥3400万立方米、1亿立方米,有效保证了城市防洪安全。
作为滨海地区,除了要做好防洪、排沥工作外,海河防潮闸还担负着抗击风暴潮的任务。1992年以来,该闸采取有力措施,成功抵御17次风暴潮灾害,确保了工程安全和度汛安全。
海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近年的持续干旱,更加重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为保证市区饮水安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实施引黄济津工程。作为引黄济津的控制性工程,西河闸、独流减河进洪闸等工程在应急供水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0年至今的4次引黄中,引水量达33亿立方米。同时,独流减河防潮闸拦蓄海水,为大港电厂冷却水循环提供了保证。这些输水、保水工作为天津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水利建设出精品
下游局所属的5座水闸枢纽中,屈家店枢纽的新引河进洪闸始建于1931年,北运河节制闸始建于1932年,永定新河进洪闸始建于1968年;其他4座水闸也都始建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这些工程在成功抗御多次洪水的同时,也逐渐老化,陷入带“病”运行的窘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下游局党委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协调各方,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先后对5座水闸枢纽实施除险加固:1990、1993、1994年,分别除险改建了北运河节制闸、独流减河防潮闸和新引河进洪闸;1999—2000年对永定新河进洪闸和海河防潮闸实施了除险加固。2004年,完成了西河闸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加固了天津市防洪圈的西大门。独流减河进洪闸除险加固工程也于2008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
工程建设中,下游局积极团结参建各方,从严治建,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实现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屈家店枢纽永定新河进洪闸除险加固工程被评为天津市优质工程,西河闸除险加固工程被水利部评为文明工地,独流减河进洪闸除险加固工程先后获得水利部和天津市“文明建设工地”称号,南闸工程还荣获天津市建设工程“海河杯”奖。
工程管理创一流
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重要职责。自建局以来,下游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了所属工程的综合效益。
2006年年底,历时5年,下游局圆满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水管单位存在的经费短缺、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理顺了管理体制,基本解决了“重建轻管”的问题,同时建立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了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实现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得到保障的同时,下游局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创造了“日清扫、周擦拭、月检修”的水闸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突击式管理向日常规范化管理的转变,所辖工程设施安全运行率达100%,工程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工管”建设,实现了水闸枢纽工程自动化控制和远程视频监控,建成并开通了电子政务系统和网站,水利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经过除险加固,5座水闸枢纽焕发了新的光彩,在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切实提升规范化、现代化、景观化、人文化管理水平,下游局所属工程逐步实现了“工程美”“队伍靓”的管理目标,成为水量水质的调节控制点、水利建设的窗口示范点、周边群众的休闲观光点,成为海委系统样板工程和形象窗口,都市水利的蓝图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海河流域的第一部流域性水利法规《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河口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为河口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河口有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下游局将按照该办法赋予的法律责任,切实肩负起河流代言人的职责,进一步提高水行政执法水平、工程管理水平和基础工作水平,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从管理、执法、监督、服务等各个方面创新思路,狠下工夫,全方位做好河口管理工作,为海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单位文化聚人心
2002年年底以来,新一届下游局党委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将文化理念作为立局之本和提高单位“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经过积极探索总结,于2006年年初正式提出了局核心文化理念——“三he文化”,即河(流)、合(力)、和(谐)。
河流——以当好河流代言人为目标,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各种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确保所属水利工程安全良性运行,为海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天津市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合力——以聚合各方面力量为手段,加强单位内部各层面之间、单位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统一思想,精诚团结,聚合力量。
和谐——以构建和谐型关系为基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通过几年的积极努力和不断深化,“三he文化”理念已成为下游局长远健康发展的灵魂,成为全局职工忠诚坚定、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团结友爱、善良宽容、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行动准则和自觉献身水利、凝聚力量、建功立业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明建设结硕果
下游局连续6年保持“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称号,连续7年保持“天津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局属各闸管处多年保持“天津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其中西河闸管理处同时保持“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局属杨柳青水文站多年保持“全国文明水文站”荣誉称号;西河闸除险加固工程、独流减河进洪闸除险加固工程先后荣获水利部、天津市“文明建设工地”称号,同时还获得海委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窗口示范单位和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平安单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青年文明号、共建文明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地处渤海之滨的下游局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值此喜迎新中国60华诞举国欢庆之际,全局上下欢欣鼓舞,决心在水利部、海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确保所属水利工程安全良性运行,积极推进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海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