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水利枢纽俯瞰

引江济太调水效益示意较图

太湖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太浦闸和太浦河泵站

太湖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常熟水利枢纽
太湖流域地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靠钱塘江,西倚天目山、茅山山脉,北抵长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面积约3.69万平方公里。2008年太湖流域以占全国0.4%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1%生产总值的新成绩,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流域各省市开始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兴建了一大批防洪除涝防台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成立后,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改善流域水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流域立法,创新管理机制,太湖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全面总结太湖流域水利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实际,太湖局提出了以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履行水利工作“两大使命”,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人水和谐发展理念,综合考虑流域各省市发展需求,重点在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两个能力,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三个安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核心的流域水利工作思路。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完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历时近30年,经多方努力,1987年由国家原计划委员会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方案》),是太湖流域水利史上的第一部流域性规划,《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流域治理工程布局,为1991年太湖大水后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近年,太湖局组织流域各省市先后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流域规划和专项、专业规划,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太湖流域综合规划已基本完成,防洪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水资源综合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协调解决浙闽边界水事矛盾的浙闽边界交溪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已由水利部与浙闽两省政府联合批复;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已经水利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复;基本完成流域重要河湖岸线利用管理专项规划和省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同时,在流域工作中,太湖局以规划为依托,始终坚持在规范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规范,进一步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管理,有效地维护了流域水事秩序。
加强《太湖管理条例》立法。在水利部的领导和关心下,太湖局自2002年起组织开展《太湖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前期研究和起草工作。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条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按照《国务院2008年立法工作计划》和《总体方案》的要求,2008年6月水利部会同环保部成立了联合起草小组,开展联合起草工作,提出了《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在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排污总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旨在加强太湖管理和保护,保障流域供水安全。2009年4月《条例》经水利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5月水利部在书面征求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及国家发改委意见后,正式报国务院审议。
创新流域管理。按照水利部关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部署,太湖局积极开展流域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协调、高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开展研究的同时,结合流域水利实践,建立了引江济太、省市边界水事、“太湖、望虞河、太浦河(以下简称‘一湖两河’)”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等一系列协调、协商机制。为加强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经国家防总批准,2009年4月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正式成立,并在应对2009年发生的流域性洪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依托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利部会同流域三省市成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机制。为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信息共享,太湖局会同三省市发展改革部门积极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实施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太湖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太湖流域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严重偏低,流域洪水没有出路。为推进太湖流域综合治理,1987年国家原计划委员会批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同意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航运、供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益的治理原则。其后,太湖局组织开展了治太各项工程前期工作。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太湖水位达4.79米,超过历时最高水位,洪涝灾害损失超过130亿元。为推进太湖流域综合治理,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全面治理太湖的决策。太湖流域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以太浦河、望虞河、环湖大堤和杭嘉湖南排为重点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98亿元。
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太湖局会同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总体方案确定的工程建设任务。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框架,为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创造了条件。
1999年太湖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水位超过1991年的4.79米,达5.08米。通过科学调度,已建治太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尽管1999年洪水远大于1991年,但流域洪水对当年国民经济所造成的相对损失则远小于1991年。据估算,1999年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92亿元。治太工程在防御2009年发生的流域性洪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8月太湖最高水位达4.23米,通过太湖调蓄和治太工程外排,有效控制了太湖水位,缓解了嘉兴北部地区的防洪压力,治太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无锡供水危机后,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太湖局积极参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完成了水利部分的具体编制工作。同时及时调整二轮治太工程前期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关系密切的工程前期工作。2008年5月,《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同年8月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会议。按照会议要求,太湖局积极组织并协调流域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水利部门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前期工作。2009年,中央提出扩大内需实施意见后,太湖局及时提出贯彻落实中央“快、重、准、实”实施意见,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力量,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大力推进流域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引排通道工程总体任务与效果论证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利部技术讨论;望亭水利枢纽更新改造初步设计、太湖污染底泥疏浚试验工程可行性研究、太湖流域水资源监控与保护预警系统可行性研究等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同时,太湖局进一步加大了对走马塘、新孟河、新沟河、太嘉河、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等流域性和两省一市涉及流域防洪、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治理的水利项目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审核力度。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与调度,太湖流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针对太湖流域存在的水资源总量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等情况,太湖局积极探索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思路。一是以用水总量控制为重点,加强流域用水总量管理。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编制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完善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强了流域水资源调度和管理。近年,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用水总量增幅不大。二是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加强“一湖两河”等流域重要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提出了“一湖两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强水量水质动态监测、监督性监测和分析评价,探索建立多部门协调有序的水资源保护联动机制。三是加强用水效率管理,不断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太湖局从流域层面协调平衡各省市用水定额,促进定额管理,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申请审批中,严把审批质量关,全流域万元GDP用水量已由2000年的295立方米下降为130立方米(2007年指标),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按照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确定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水资源调度方针,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2002年起太湖局会同流域内有关省市实施以引江济太为重点的流域水资源调度。八年来,引江济太共调引长江水近147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65亿立方米,入江苏省苏州、无锡河网近82亿立方米,结合雨洪资源利用,由太浦闸向江苏、浙江、上海等下游地区增加供水106亿立方米。引江济太调活了流域水体,增加了水资源有效供给,促进了河网有序流动,改善了太湖及河网水环境,有效提高了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实施引江济太前比,太湖取水口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67%提高到2008年的79%,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32%。
2007年在应对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市供水危机中,引江济太发挥了重要作用。太湖局按照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引江济太应急调度会商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应对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引江应急调水、恢复无锡供水、保障无锡市民用水安全、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防洪风险,加大调引长江水入太湖流量,加密水量水质监测,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并稳定无锡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太湖贡湖水质作出了努力,成效明显。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太湖局克服种种困难,发挥了流域机构应有的作用,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领导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好评。
引江济太还成功应对2003年上海黄浦江重大燃油污染事故以及2003~2005年太湖流域持续干旱,保障了上海、苏州、湖州等城市供水安全。引江济太取得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务院和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4年,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实践证明,‘引江济太’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太湖流域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太湖流域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还存在诸多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域水污染严重;二是饮用水源地安全问题突出;三是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防洪标准偏低。
2009年4月18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太湖局干部大会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太湖流域水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明确流域水利工作定位,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等需要把握的四大原则。为更好地服务于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流域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后一段时间太湖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针对太湖流域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开发程度高、环境压力和风暴潮威胁大等特点,以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流域水利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流域管理机制,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现代化工程和调度管理体系,强化依法管理,实现流域综合管理,为加快太湖流域现代化建设提供水利保障。
■链接
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流域管理机制。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借助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平台,进一步推进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建设。
二是推进太湖立法。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做好《太湖管理条例》立法各项协调工作,进一步理清流域与区域管理事权。
三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和规划管理。继续完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水利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加强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的实施管理,规范和约束流域涉水开发利用行为;以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管理为抓手,推进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始终坚持在规范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规范的思路,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
四是抓住机遇,加快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体系建设。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各项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实施引江济太控制枢纽更新改造,积极组织协调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以流域调度运行为突破口,加强流域水利重大专题研究,不断提高流域水利科技水平;加快流域水资源监控、保护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流域水量水质监控体系,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水情自动测报、工程实时调度的流域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和党的组织、作风、思想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求实效、能拼搏的流域管理队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