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到秒的转变

    去年7月,滁河又发生大洪水,期间,我来到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办公室里挂着大屏幕显示器和流域水系图,工作人员坐在电脑旁,收集各地传来的雨情、水情和工情等信息,必要时立即打印出来向领导汇报,领导的指令又可通过电脑或传真机迅速送达南京市滁河抗洪抢险前线指挥部或各区县防汛指挥中心。

 

    我问王用红工程师,现在滁河晓桥站洪水位是多少米?王工把我带到一台电脑旁,电脑上立刻显示出晓桥水文站自动测报水位的现场,轻点键盘,立刻显示出晓桥水文站测得的滁河洪水过程线,王工指着过程线告诉我,现在滁河晓桥站的洪水位是12.06米,还在上涨中,但涨幅开始趋缓,从这里看到的适时洪水位时间前后不超过30秒。从另一台电脑上,我又看到军民共同抗御滁河洪水的壮观现场。不一会儿,防汛视频会又开始了。

 

    我离开了市防汛指挥中心,头脑里像大海般波涛翻滚,回忆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防汛通信的情景。1975年8月16—18日受4号台风影响,滁河流域陡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雨后山洪暴发,威胁着苏皖两省沿滁河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着国家铁路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的安全。国家要求江苏省不惜一切代价“死保”京沪铁路畅通,防汛形势非常严峻。

 

    当时,我在南京市防汛指挥部工作,防汛通信工具只有固定电话。有一天下午,领导问我要滁河晓桥站(该站位于京沪铁路穿越滁河大桥下游,是南京市了解滁河洪水的关键站)14时洪水位,我立即打电话给南京电信局长途台,长途台回话,让我稍等。5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回电,我又打电话催问,长途台回话,正在转接中,又过去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还是没有回电。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领导等着晓桥洪水位上涨信息,研究决策下一步抗洪抢险方案。又过了大约10多分钟,电话铃响了,晓桥水文站的回电声音很低,我请求讲高一些,水文站的袁工拉开嗓门,高声告诉我14时的晓桥洪水位和洪水位上涨形势。我从开始打电话到接通晓桥水文站的电话共用了80多分钟。

 

     通话后,市电信局的话务员告诉我:同志,我也知道这个电话的重要性,我的心情跟你一样,很急,你知道这个长途电话要转接4次,从市防汛指挥部到市电信局长途台,从市长途台到江浦县电信局长途台,从县长途台到江浦县永宁乡总机,从永宁乡总机到晓桥水文站,只要有一处占线,就接不通,后来我把别人的电话全部切断才接通,实在不好意思。事后,市政府领导请解放军通信工程兵临时架设一条从市滁河抗洪抢险前线指挥部至江浦县电信局的防汛专用电话线,才缓解通话难的问题。

 

    防汛通信依靠固定电话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市政府决定投资兴建防汛专用超短波无线通信和遥测网,在各区县防汛指挥部、重要水库、水闸和水文站建铁塔,配手持对讲机进行通信,比用固定电话长途台通信前进了一大步,在1991年南京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这年汛期,国家防总要求南京市每隔30分钟汇报一次晓桥洪水位,这些都是通过对讲机实现的。这年六合县滁河新集万亩大圩发生破圩事故,该县县长就是用对讲机向市防汛指挥部及时汇报,坐镇指挥的市长拿起对讲机高声下达赶快救人、安排好灾民等4条指令。但是,应用对讲机通信也有缺点,一是受干扰大,容易出故障。二是通话声音不稳定,有时需要拉大嗓门。我经常想,要是有更先进的防汛通信工具就好了。

 

    防汛通信是收集雨情、水情、工情等防汛信息,夺取抗洪抢险斗争胜利,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南京市的防汛通信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乡村不通电话,狭窄、高低不平、泥泞的堤顶也无法骑自行车,防汛抢险需要的信息只有派人跑路或划小船送到各级防汛指挥部。上世纪70~80年代,依靠长途电话和电报,90年代使用超短波对讲机,90年代后期开始运用电脑、手机,并不断普及更新,不断现代化,现在已全面实现防汛通信自动化,防汛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显示电脑网络化,获取防汛信息的时间已从过去的以“时”计,缩短到现在的以“秒”计。

 

    来源:中国水利保    2009年9月10日

作者: 郑恩才
SRC-13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