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曾广喜(曾劳德儿子)在龙形水库检查水库安全设施
一个人使我铭记心里好多年。
一个故事让我感动了好多年。
今年6月4日,我与水管站的同志再次聊起这个故事时,惊闻故事主人——曾纪薪,这个60年不悔看护龙形水库的老人去年因病逝世,享年82岁。这一变数,促使我尽快把故事讲出来、写出来,告慰老人的在天之灵。这一天,我又详细聆听了曾纪薪老人真实、平凡、感人的故事。
一诺千金护水库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龙形村后面群山万壑。很早以前老百姓在村后两座山之间垒了一座土坝,筑起了龙形水库,清凉甘甜的库水养育了龙形村老百姓,也祸害了龙形村老百姓。一逢雨季,方圆几十里的山涧水统统汇集于龙形水库,由此注入赣江。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常使得水库大坝发生渗漏、管涌等险情。仅在1948年水库大坝就垮过三次,并淹死了数名群众。水多是祸,水少是害。龙形水库成了老百姓的心腹之患,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一件“天大事”。
1949年解放初期,一场百年未遇的暴雨铺天盖地降下来,没过多少时间,山洪溢过大坝涌向赣江,大坝再次发生溃决。幸好这一次老百姓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很严重,倒塌了不少房屋。刚刚当家作主的龙形村老百姓发誓,一定要把这件“天大事”解决好,使水库从此不再祸害老百姓。在社员大会上,龙形村老百姓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最后,村民一致表示,一要加固水库,二要选定好一名专职管理员来看守水库。正值血气方刚的曾纪薪站出来说:“就让我来做这个水库管理员,水库再垮坝就打我板子。”龙形村老百姓望着这条汉子,眼中满是敬佩。曾纪薪的一位亲人在1948年的洪水中丧了命,洪灾对他来说也是永远的伤痛。
一句承诺,60年责任。自那以后,他恪守自己许下的承诺,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来没有辜负过乡亲们的期望。
为了大家舍小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曾老承包了龙形水库,搞起了综合养殖业,很快形成了规模经营,水库里放养着价值二三万元的鱼苗。2003年6月,吉安市青原区出现持久的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河床断流,水库干涸,田地龟裂。龙形村也未能幸免,老百姓为了争到水、抢到水,经常是一家老少通宵达旦守在渠道上,守望着这比油还贵的水。龙形水库水位日趋下降,渐渐到了死库容。老百姓不好意思叫他开闸放水,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就是开闸了也没用,水库里没多少水呀。“双抢”季节承载了老百姓一年的丰收希望,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曾老深知这个理。
一天,曾老召开家庭成员会,商量从水库里抽水帮助村里百姓抗旱保苗问题。他的想法一提出,立刻遭到家人的竭力反对。曾家人知道,一旦同意从水库里抽水,就要蒙受上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种事情不论搁在谁身上,都无法接受,更不会同意。最后,这个倔强的老人说道:“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就这么定了。”次日清晨,他悄悄地起床并叫上村里几个后生,抬着抽水机来到水库装机抽水,白花花的水流进了100余亩农田,老百姓及时种上了晚稻,而他家却遭受了近1万元的经济损失。据那几个后生讲,当时他们也是含着眼泪接线拉闸抽水的,实在不忍心呀。
老人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爱戴。
一丝不苟排险情
龙形水库是当地百姓用手推、用肩挑、用车推成的,属典型的边施工、边设计、边使用的“三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超负荷运行,加上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这座水库隐患多多、问题多多,稍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灾,危及百姓安全。
长期的实践探索,曾老在水库安全管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办法。用他的话说,要保证水库不出隐患、不出问题,只有一个字——“勤”:勤跑、勤察、勤排。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认真做的。平时,不论多忙,他都要到水库上去转一转、看一看、察一察,这是他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遇上雨天,他上水库巡察的次数就更密了,要是大雨或暴雨,他干脆就搬到水库管理房里去住,随时巡察排险,万一碰上较大险情,他立马敲着铜锣唤村里老百姓一起排险。
对1999年7月31日的特大洪水,龙形村老百姓至今记忆犹新。那时龙形村连下了几天雨,却没有大洪水的预兆,老百姓仍像往常一样劳作休息。习惯使然,曾老吃罢晚饭,上水库巡查,当他来到水库坝顶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只见水库里水涨势迅猛,直向坝顶逼近,洪水快要漫坝了,形势十分严峻。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拉起启闭机,开闸泄洪,缓解水库压力。这一晚,曾老通宵达旦守在水库大坝上,一夜没合眼。村里老百姓沉睡在梦乡里,对水库上发生的事儿浑然不知。后来,村里老百姓讲,这个晚上要是没有曾老看守水库,洪水肯定会漫坝,弄不好大坝就会垮了,老百姓命悬一线,真险呀!
2001年,刚成立的吉安市青原区多方筹资180余万元,对龙形水库进行彻底除险加固。曾老多年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安心地休息了。
子继父业续新篇
进入新世纪,曾老的身体状况明显下降,管理水库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于是,他决定把看护水库的接力棒传给三儿子曾广喜。说实在的,看护水库不是一份好差事,经济收入也不多,费力费时又不讨好。再说,曾广喜长年在外面打工挣钱,收入也不薄,与经营水库相比,要划算得多,既不辛苦,也没风险。曾老知道,三儿子有责任心,脑瓜子也转得快,是看护水库的好手。父命难违,曾广喜只得放弃在外面打工挣钱的好机会,背起行囊回到了家乡,子承父业干起了看护水库的“天大事”。2007年,他被吉安市青原区防汛办公室聘任为龙形水库安全管理报汛员,由此他正式成为一名水库看护者。
这几年里,龙形村老百姓认定曾广喜是看护水库的好手,既有责任心,工作也细心,又能体谅别人的难处。曾广喜一回来,立刻着手总结父亲一生的水库安全管理“经”。他清楚地知道,水是一把“双刃剑”,要做到趋利避害,必须有丰富的水库管理经验和判断能力,恰如其分地解决水库蓄水与放水两难问题。水库什么时候蓄水、蓄水到什么位置?农田什么时候需要水、要放多少水?解决了这些矛盾问题,水库安全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曾广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农田放水季节,他针对老百姓白天外出打工挣钱的实际,制定了一张行之有效的放水时间安排表,张贴在各村出入口,把放水时间调整为三个阶段,即每天的5:30至8:00、12:00至15:00、17:00至20:00,这一办法,很好地保证了老百姓打工、种田“两不误”。村里老百姓称他是老百姓的小棉袄、贴心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水务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