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印记

黄河两岸生机勃勃

 

 

1997年黄河断流后,百姓吃水成问题,百姓只得吃地沟里雨水

 

 

丰收后的喜悦

 

黄河水浇灌出绿油油的麦田

 

干渴的东平湖

 

生态恢复后的河口湿地

 

黄河入海口

 

献给黄河十年不断流

 

    2009年7月1日0时,2008—2009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年结束,标志着黄河已经连续十个调度年不断流(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调度年)。也可以这样说,这标志着黄河已连续十年不断流。

 

    人民治黄,过程壮烈,成就辉煌。我们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四不”治理标志……我们对全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统筹各方面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黄河连年不断流;开展调水调沙试验、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黄土高原粗沙来源区集中治理等探索和实践。

 

    众所周知,地球上生命的任何现象都与水紧密相连,生命演化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水。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以及农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而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在于流动。河流不断流就意味着河流生命脉搏的跳动。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过城市和乡村,两岸的人们开始辛勤耕作、安居乐业。跟随母亲河跳动的脉搏,人类繁衍生息,文明延绵流淌。

 

    在过去的这十年里,无数治黄人的人生、事业与黄河紧密连在了一起……

 

心酸的回忆
导演说,河道里能拍出在沙漠的效果

 

    1997年5月的一天,一个电影剧组来到局里(我当时在济南市历城区黄河河务局当办公室副主任),说要在黄河上拍一部古装武打电影。那时,黄河已连续好几个月没有来水,河道干透了,被风一吹,黄沙漫漫。电影开拍后,我们常去现场给他们送水,演员们骑着马在河道里驰骋,身后卷起的黄沙像一条巨龙。导演说,我们这次拍戏省钱了,本来要去沙漠拍,但因为黄河断流,河道变成了“沙漠”,拍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导演的脸上露出喜悦,而我的心里却隐隐作痛。

 

小舅家靠天吃饭

 

    姥姥家住在山东省邹平县的黄河岸边,我小时候放暑假常去玩。1976年、1982年黄河发大水,滩区里的庄稼都淹了。与此相反的是,到上世纪90年代,黄河来水越来越少,断流却越来越多,河道里有水的天数比没水的天数愈来愈少,特别是春天需要用黄河水浇小麦时,河里没水。小舅家种的麦子浇不上,他们只能靠天吃饭。

 

    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226天,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780公里的河南开封附近,仅山东省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达135亿元。因为断流,城乡生活用水不能保障,社会上人心不稳,我还经常听到某个地方因为争水打起仗来了。因为断流,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严重;因为断流,引黄灌溉没有保证,沿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农民收入降低;因为断流,黄河主河槽淤积日益加重,山东河道主槽过流能力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00立方米每秒降低到约1800立方米每秒,大大增加了黄河防洪的压力……

 

    这一年,我在黄河边遇到一位专程从武汉赶来的教地理的女教师,看着皲裂干枯的河床,她眼中含满泪花,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年,关于黄河断流的各种恐慌和预言漫天飞舞:黄河将成为季节河,黄河将成为内陆河。有一家国外媒体甚至放言,黄河断流,预示着中华文明将走向衰落。

 

可以救助表弟表妹上学,可谁能救救这奄奄一息的庄稼?

 

    1998年1月2日,我到省局机关上班了,再也不能天天看到黄河,但我却每天都关注办公楼大厅里实时的黄河水情大屏幕。在连续断流几个月后,1月7日,青岛出现水荒,居民生活用水仅能维持1个月,黄河要为青岛送水,于是利津站恢复过流。1月17日,仅有的几个流量直接从利津以上的打渔张闸流向青岛,利津站又断流了。2月8日,打渔张闸也无水可引。2月14日,黄河断流到孙口断面以上,整个山东河段又干枯了。

 

    小舅来电话说,今年的小麦是无望了,地里旱得裂纹,黄河又没水,他决定让两个正在上学的表弟、表妹去魏桥棉纺织厂打工。我怎么劝也没用,我可以救助他一时,但谁又能救救这奄奄一息的庄稼?

 

    这一年,黄河时断时续,累计断流142天,16次449公里。拯救母亲河,成了当时社会奔走呼号的热点。这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1998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方案》《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资源。

 

科学管理 拯救黄河
1999年5月26日——黄河断流与不断流的分水岭

 

    1999年2月5日,黄委会筹备成立了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局。2月28日,黄河历史上第一份水量调度实施意见发往沿黄有关省、自治区。3月1日,黄河第一份调水指令下达到三门峡水库。

 

    调水指令下达到三门峡水库后,山东河段流量逐步增加,3月4日断流的洛口站恢复过流,3月11日利津站恢复过流。除5月22—26日短暂断流,黄河从此再没有断流。从年初到5月26日,黄河利津站共断流3次,累计42天。自此,1999年5月26日成为黄河断流与不断流的分水岭。

 

2000年——一袋刚磨的白面是小舅对黄河水最好的感谢

 

    2000年是考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第一年,整个春季山东没有有效降雨,农作物面临枯死。5月,为确保黄河不断流,大部分引黄闸处于关闸限流状态,利津站的流量一直控制在约10立方米每秒。小舅很着急,多次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让小麦喝个饱呀?”

 

    当时,小浪底水库不足20亿立方米的蓄水是让小浪底工程建设按期实现阶段目标、保证完成发电任务的用水,是专门从上游水库调来的。动用这一水源绝非易事。5月26日,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批示:“同意动用205米以下库容,推迟5号机并网发电时间。现在缺水不缺电,发电服从调水。”小浪底水库迅即开闸放水,一解山东沿黄春灌的燃眉之急。

 

    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太少,下游旱情太重,到6月下旬,小浪底水库库存只剩下10亿立方米,利津水文站流量只有2立方米每秒。黄河郑州以下河段的94座引黄闸,只要有一个闸门失控,黄河就会立刻断流。情况万分紧急,山东黄河河务局派出4个督察组分赴上下游、左右岸,紧盯死防引水闸。回忆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当时主持工管处工作的副处长张仰正记忆犹新,为了确保不断流,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没有节假日。

 

    1997年黄河断流,胜利油田200口油井被迫关闭,油田损失15亿元;2000年通过有效调度,奇迹般实现了黄河全年不断流,胜利油田采油机满负荷运行,油田实现稳产高产。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看到后欣喜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

 

    小舅家的麦田虽没有能随心所欲地灌溉,但关键时期的水浇上了,小舅已经很满足。麦收后,他给我家送来一袋刚磨的白面,这是不善言辞的小舅对黄河水最好的感谢。

 

2001年——沿黄小麦大丰收

 

    这一年春天,三门峡水利枢纽组织40多名青年干部来山东考察,在黄河入海口,大家看到的是只有十几个流量的涓涓细流。他们都问,这还是那条奔腾千万年的大河吗?还是那条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大河吗?还是那条创造了古老辉煌文明的大河吗?

 

    虽然入海流量很小,但这一年,小浪底水库的成功运用,为保证下游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舅家的麦田终于喝了个饱,这一年,山东沿黄小麦大丰收,农民都乐开了花。

 

2002年——泉城72泉无一喷涌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凸显的水资源问题,这一年,山东黄河河务局成立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全面负责山东境内黄河水量调度、水资源管理、取水许可等,确保黄河不断流。我也在这一年正式调入,与黄河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年,山东遭遇了罕见的春夏秋连旱,眼看秋季该种小麦的地里都旱开了口子,滨州、东营等市生活用水告急。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先后到山东查看旱情。国家决定,紧急从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调水支援山东抗旱,10亿立方米的水解了山东燃眉之急。

 

    黄河虽然在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夜监控下没有断流,但也只能是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及农业关键期用水。这一年,有个多年不见的外地同学来济南出差,我领她去趵突泉、大明湖,有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柳、72泉名扬天下”之称的泉城,却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72泉无一喷涌。

2003年——趵突泉从“沉睡”中醒来,给济南市民一个惊喜

 

    2003年黄河流域更是遭遇了有记载以来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抗旱和防断流的形势异常严峻,黄委启动了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应急预案。

 

    在黄河工作会议上,黄委主任李国英说:“黄河不断流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而是不管多么不利的条件都必须确保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能否保证黄河不断流已经上升为衡量中国政府能否治理江河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衡量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工作会议上,山东黄河河务局要求我们,要像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一样确保黄河不断流。

 

    在春季用水紧张期,我们的神经就像绷紧的弦,没有节假日,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盯住洛口、利津站的水位、流量,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水调处处长赵海棠带领几名同志组成督察组日夜奔波在黄河两岸,督察组有几天住在县城的一家宾馆,他们晚上10点以后穿着胶鞋、拿着手电出去,早上五六点带着满身泥巴回来。这引起了宾馆保安的怀疑,差点把他们当嫌疑犯抓起来。

 

    这一年,济南市相继建成了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为恢复泉水喷涌,济南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封闭深层自备井,用黄河水置换地下水等。2003年9月6日,连续停喷926天的趵突泉从“沉睡”中醒来,给济南市民一个大大的惊喜。

 

2004年——小舅盖起新房济南旅游升温

 

    为总结表彰2003年水资源调度工作取得的成绩,2004年2月,在水利部召开的水资源调度表彰大会上,山东黄河河务局获得“水利部水资源管理调度先进单位”称号。这一年,黄委会主任李国英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要求黄河要从过去单纯确保几个流量入海的不断流,上升为确保生产用水、输沙用水、生态用水、稀释用水的不断流,让黄河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山东沿黄的小麦也从最初只能确保浇一遍返青水,到目前能浇上拔节水、灌浆水,这为山东沿黄农业连年大丰收创造了条件。有了黄河水的保证,小舅不仅种自家的地,还承包了别人家的几亩地,收成越来越好,还盖起了新房子。

 

    在济南泉水全面复涌后,2004年,到济南旅游的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5%。

 

2005年——我的电话成了热线

 

    如何实现山东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保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这些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量调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量调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这一年,原本5个人的水量调度科只剩下3个人,日常调度、用水计划管理、调度方案的制定等工作都落到我一人肩上。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我把全部精力用在钻研业务上,夜里做梦都担心利津站流量出现险情,手机24小时开机,睡觉前总要叮嘱滨州、河口的调度人员及时调整闸门。我桌上的电话成了热线,每天要水的电话不断,水情不允许时,只能耐心解释。由于不断流这根弦长期绷得紧紧的,在这年的体检中,我竟然成了高血压患者。

 

2006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由非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的转变

 

    2006年9月1日,《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实施,这成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里程碑。自此,黄河水量调度时段扩展为全年,调度范围扩展至干支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由非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的转变。

 

    针对小麦返青时干旱缺水的严重局面,我们早安排、早行动,认真分析需水情况,及时向黄委反映山东省旱情,申请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2月24日小浪底下泄流量突破以往限制,增加到1000立方米每秒。仅3—4月两月,山东省引水量就达30亿立方米,2006年也成为自1999年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同期引水量最多的一年,沿黄各级政府对当年引黄调水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

 

    为维持黄河入海口最低的生态用水,上级规定入海口利津站流量按不低于150立方米每秒控制。由于措施得力,在引水突破统一调度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的情况下,河道损失也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保证了利津站流量符合生态调度的要求。

 

2007年——小开河是“幸福河”

 

    这一年,黄委决定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举办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为准备这次论坛上关于节水灌溉的论文,我与有关专家于4月9—11日深入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一行沿90多公里的引水干渠从上游走到下游,深入田间地头,深切感受到引黄给灌区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开河引黄灌区1993年动工兴建,1998年建成通水,涉及滨城、开发区、惠民、阳信、沾化、无棣六县(区)的42万人口,灌溉面积110万亩。

 

    在灌区最下游的无棣县,水利局张局长向我们介绍:无棣县地处沿海盐碱涝洼地,地下水全是苦咸水,在没有通黄河水之前,吃水是雨水(俗称“地沟水”),农民靠天吃饭,一个村庄8年全村没娶上一个媳妇,大部分人出外打工了。自从引来了黄河水,压碱灌溉,改良了土壤,种植了小麦、棉花和枣树等,加上人少地多,人均10亩多地,仅种植棉花一项,这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超万元。县里为他们建起水库,通上了自来水,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回来了,家家盖新房,娶媳妇,今年春节,村里一下开回25辆摩托车。黄河水让他们走上致富路、幸福路。

 

    由于小开河引黄灌区采取了一系列节水灌溉措施,对输水渠道进行了部分全断面或半断面衬砌,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灌溉面积。用黄河水浇灌的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金丝小枣等誉满中外,粮棉产量迅速增长。当地人们把小开河叫“幸福河”。

 

2008年——我也算为奥运会出了一份力

 

    2008年,注定将会被历史铭记,泪水与悲伤、幸福与欢笑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用水,国家决定从河北省调水,黄河再为白洋淀补水。6月17日10时,渠首位山闸关闭,这次引黄济淀历时144天,跨越了黄河凌汛期、春旱用水紧张期,累计放水7.21亿立方米,入白洋淀水量1.56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10月20日,我去北京参加了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并参观了鸟巢和水立方。北京的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了,这有黄河的一份功劳,水利人把黄河水送到了河北及白洋淀,河北又把水送到北京。我也算为北京奥运会出了一份力。水让北京更美了。

 

    2009年春节,小舅家的表弟结婚,本以为农村再怎么富裕和城市也没法比,但看到小舅为表弟在镇上买了两室两厅的楼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甚至连电脑、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都有的情景,我大为感慨。小舅家的巨变只是近10年的事,正是国家一系列的惠农好政策及黄河十年不断流,才让小舅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7月16日

作者: 刘静 张春利
SRC-13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