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大治河水利枢纽工程之一的大治河排涝挡潮水闸

上海浦东稻农高兴得说:今年又是丰收年!
中国水利网站9月11日讯 金秋时节,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我来到乡下探望80多岁高龄的老娘舅。舅舅他步履稳健,尚能四处走动。他领着我来到村东头一块绿油油的稻田边,指着绿叶婆娑、抽穗开花的水稻说:“今年的水稻长势很好,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直生活在上海浦东乡下的舅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务农60余年,从小就跟着父母到田里踏人力水车给稻田灌水。一谈起灌溉他就感慨。
新中国成立前,舅舅一家租种2亩田,夏天种水稻,最费力的就是给水田踏水车灌溉了。遇到干旱的年份,一家人没日没夜地踏水车,脚底磨穿血水泡,秋后每亩能收到一二百公斤算是好收成了。舅舅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歌谣:“白米饭好吃田难种,一粒谷要踏十担水。赤辣辣日头似火烧,背脊骨汗水像雨浇。腰酸腿疼筋骨麻,种田佬命运真苦恼。”
50年代起,村里推广使用机械灌溉,长长的输水铁管像大炮,架到岸上将河里的水抽上来,通过明渠流向稻田。后来随着农村电网的发展,又建造起一座座固定的电灌站。人踏水、牛拉水车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舅舅滔滔不绝的话语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读小学时,每逢放暑假就要到乡下舅舅家住几天,表哥常领着我去到明渠边追鱼捞鱼。不过后来这种游戏就玩不成了,因为明渠都一个个不见了踪影。听舅舅说,村里建造了暗渠藏到地下去了,这样可以节约土地,提高灌溉效率。
“现在种田人真是好福气啊,只要电灌站机器一响,这水就哗啦啦送来了。你听,这叮叮咚咚流入稻田的水声——”舅舅笑着说。我侧耳细听,风吹稻叶沙沙声里,还和着潺潺流水声,像琴弦轻拨,似妙曲低吟。远处,电灌站机声轰鸣,出水口水声哗哗雄浑有力;近处,密如蛛网的地下暗渠活水源源而来,犹如溪流泉水婉转细语。这是一曲多么美妙动听的水声协奏曲!
此情此景,令我这水利人也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我从学校毕业后成了水利战线上的一员,30多年来为治水而奔走忙碌。我的家乡先后开挖、疏通了上百条河道,建造了10多座排涝闸、翻水站、节制水闸和上千座电灌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7至1979年,家乡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兴修水利,艰苦奋战二年余开挖出了一条长39公里、宽110米的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大治河,并建成大治河配套水利枢纽工程,引、蓄、排能力大大提高,河道槽蓄量猛增至11962万立方米。近年来还实施打通夹塘地区水系、疏拓中小河道、农田设施改造等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家乡土地上农业生产年年获得丰收,昔日贫穷的东部地区成为米粮川、瓜果蔬菜基地和农业旅游区。
如今,舅舅一家承包了3亩农田,水稻年年获得亩产五六百公斤的好收成。而且,随着国家实施取消土地税、对粮农实行补贴等惠民措施,舅舅家的收益“水涨船高”。除了种植水稻外,舅舅家还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平时只要除草施肥喷药管理,而那灌溉之水,自然会源源而来,因此并不吃力,也不很忙。他连声说:“这是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才使我伲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啊!”
稻花香里说丰年,水利惠民功赫赫。农田水利的今昔巨变,不正是祖国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中的一个缩影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