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60年治水造福百姓

    中国水利网站9月3日讯 巍巍海塘挡住狂风暴雨,大治河水哺育黎民百姓,治理水环境美化家园……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海浦东水利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形成了“引得进、挡得住、排得出”的现代水利格局,水环境面貌日益改善,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浦东地处上海东南沿海,河道总长7476公里,一线海塘长117公里。解放前,由于海塘标准低、水系分割、引排不畅,浦东人民深受台、潮、涝、渍、旱之苦。纵观历史记载,“海潮没盐场,民死相枕籍”、“漂人畜,没禾稼”等惨剧时有发生。尤其钦公塘以东地区,河道浅窄,水系紊乱,“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旱灾”,人民生活苦难由此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区(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带领南汇人民修筑海塘、整治河道、建设农田水利,水利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水利设施初具规模,潮、涝、旱灾害基本得到控制。1979年,南汇干部群众艰苦奋战2年余,开挖出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大治河,大治河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浦东水利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从此改变了浦东缺乏贯通东西部骨干河道、排涝不畅的格局,不仅提高了防汛排涝能力,同时也为市区黄浦江分洪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夹塘地区水系不畅、淡水资源不足、水土含盐度高的历史遗留问题,2000至2004年,市、区政府部门投资1.23亿元实施整治工程,疏拓区、镇村级河道467公里,土方875万方;改造灌溉泵站208座370台套,修建渡槽、倒虹吸640座,建河道护坡60公里,沟通了水系,提高了河道水质,彻底改变了东南片2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20多万群众长期使用咸水的局面,也为临港新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水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治水理念,开拓“安全、资源、环境”协调,“生态、科技、效益”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在全力推进防汛保安、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治河以南41公里临港新城一线海塘已达到200年一遇加12级台风的防御标准,大治河以北20.72公里海塘达到50年一遇加11级台风的防御标准,防汛保安能力明显增强。适应发展需要,注重改善水环境,采取标本兼治、分段治理的方法,累计完成了101.48公里黑臭河道整治,周康地区36公里的黑臭河道,整治后面貌一新;称为“小苏州河”的咸塘港完成了五期17公里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探索“生态治水”,建成六灶镇西南片水系等947公里生态型河道,提高了水利建设的品位和质量。同时,全区建立34个河道保洁社、1888人的保洁队伍,实施长效管理,确保面清岸洁。经过持续艰苦整治,水环境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河道蓄水、调水、自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大批生态景观型河道成为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亮点。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3日

作者: 陈志强
SRC-12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