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穿透内心的光芒
|
|
|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有两位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转业分配到我们洪泽湖堤防管理所任职。当时,他们把水管单位管理得像军营一样纪律严明。用口哨替代军号,有熄灯和起床号,还有汛期夜间紧急集合号,真是有意思极了。
我曾试图考证:在第一时间,把水利职工称为“水利战士”的出处,一直未果。也许就来源于此。
今天,越是临近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祥和、喜庆的日子,越是容易回想起在水利部门工作过的革命老前辈。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一位抗日时期的离休老干部崔正刚,在泰安战役中任副连长,离休后他便被安置在山东省泰安市。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第二年,也是我参加水利工作的第一年。后来,我曾多次跟随单位领导去慰问过他老人家。在我从事水利工作近30年里,或者说关于水的记忆中,在我生命中有过感动的,莫过于崔老生病住院期间的事情。
那一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单位收到来自泰安市的一份电报:崔正刚病重,住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96床。
当时的所长简培龙安排好工作,带着我立马启程。当车行驶到沂蒙山区时,我望着车窗外的一座座山,回想起1986年秋天,我们来泰安慰问崔老的情景。
当时,崔老生病,去医院开了药后,约请护士每天到他家帮他打“点滴”。这样,可以省掉住院的床位费。简所长嘘寒问暖,对躺在床上的崔老说:“我再把支部工作向您老汇报一下。”崔老立即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端正身体,扶正帽檐,一脸严肃地倾听。我好震撼,为何一提到支部,崔老如此精神振奋?年仅27岁的我,当时不能完全理解。当晚,崔老要我们住在他家里,说既省钱,又能听我们谈谈关于洪泽湖大堤第四次加固方面的事情。当我们谈到国家对堤身高程不足地段增设挡浪墙时,崔老非常高兴,连声说:“这笔钱花得好啊,里下河(地区)更安全了。”
第二天,崔老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转。他硬拉着我的手说:“小王,我送你们到泰山脚下,不能登上泰山顶,就算不上是一个水利好战士哦。”
崔老身穿中山装,戴着藏青色有帽檐的单帽,来到泰山脚下,他抬起头,挺直身体。我对崔老印象深刻的是他刀刻一般竖起的黑眉毛。据说,这种眉毛,日本鬼子“最怕”,只要望上一眼,命就丢掉一半。崔老对我们说:“我曾经在这里和日本鬼子打过仗。一个连最后只剩下3个人,支部就剩我一人。”此刻,崔老眼睛湿润了,他的眼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一种特有的光芒。这种光芒,用语言难以描述,但它直逼内心深处,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崔老接着说:“当时,我脑部被子弹擦伤,在一位老百姓家里养伤。哪里躺得住啊,整天闹着上战场,一点也不怕死。只知道上战场英勇杀敌才光荣。”
一个刹车打断了我的回忆。我们已经来到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96号病房门口,崔老的老伴,俨然一副革命老区推独轮车支前的女民兵模样。
崔老的老伴无奈且又“临阵不乱”地对我们说:“老崔状态很差,不肯吃饭。能说话的时候,谁在他床前就闹谁,带他去打‘鬼子’。”简所长说:“崔老的潜意识又回到了50年前。”我来到崔老的病床前,崔老抓住我的手喃喃地说:“小王,你带我去……打‘鬼子’。”我在他病床前立正,抬起右手敬了一个礼,并大声说:“报告副连长,首长命令,等你养好伤,立即归队!”崔老睁开眼睛,轻声而有力地说:“我要吃饭。”之后崔老又生活了10余年后去世。
革命老前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忘记。现在,正值汛前检查,让我告诉您:崔老,今年检查洪泽湖大堤的方法,不光像您老当年那样,带领“水利战士”步行几十公里进行表层检查,我们现在已经用上了新的科技手段——“高密度电法”新型物探方法,检查洪泽湖大堤地质情况。如果您有知,一定会祈福里下河地区2000万人民平安度汛。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湖堤防管理所
|
|
作者:
王连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