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守护神”
相别20余年,再次走进当年我和丈夫工作、生活过的水文站,犹如走进一个楼房林立、花香满径的深山别墅,竟寻不着一丝当年的痕迹。
这里是丈夫走出校门、走向工作的第一站,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6个春秋。其间,当时作为教师的我,寒暑假期大多都在站上度过。尤其暑假期间,正是每年的汛期,是水文站职工工作最重要和辛苦忙碌的日子,他们昼夜24小时值班,观测雨量、水位,抢测洪峰流量。
丈夫常说,在水文站的6年,是他人生体验最多、感悟最深、收获最大的时光。其实,不光丈夫这样,我作为一名水文职工的家属,也有同样的感受。那时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恒久难忘的时光,一件件、一幕幕都镌刻在我心灵深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忘却的记忆。
1986年,丈夫(那时还是男朋友)水校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山区水文站。第二年结婚后的暑假,我随丈夫第一次去他的水文站。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大半天,觉得车要散架,人也要散架了。谢天谢地,终于在日落时分到达了目的地。晕乎乎地提着行李下了车,竟辨不出南北西东。隔河相望,对面山坡上一排水泥阶梯的尽头,孤零零的一座院落映入眼帘。丈夫指了指:“喏,到了,就是那。”
我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躯,抬抬手、踢踢腿,急步走向河边。眼前是一架颤巍巍、窄小的木板桥,桥下是湍急的流水,我胆怯了。丈夫一边拉着我,一边说话给我壮胆,我依偎着丈夫,忐忑不安地过了河。
我在水文站住了半个月,生活虽然单调寂寞,却很自在充实。我体验到了山区水文人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淡定和质朴。不通电,大家手擀面条、人工蒸馍,晚上挂一盏马灯,围在一起或侃大山或斗地主;没煤烧,大家上山砍柴、烧火做饭;没有娱乐场所,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就是大家最好的娱乐场地。
那天夜里站上的3位职工激战洪水抢测洪峰的场面让我难忘。记得半夜时分,我被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惊醒,下意识地往丈夫身边靠,感觉被子是空的,急忙打开手电筒,发现丈夫不在身边,推开院门,一眼看到河面闪闪的灯光和隐约晃动的人影,隐隐还听到吆喝声。我急忙走向河边,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白天平静的河水激荡汹涌,似一头发怒的雄狮呼啸着从上游扑来,丈夫与另一职工站在没膝深的水里左挡右击,一人拿着测杆,一人提着流速仪,老站长一面娴熟敏捷地指挥测流、作记录,一面提示他俩如何在水中保持平衡。
山区河流涨水迅疾,山洪咆哮着从上游奔泻下来,顷刻间,水位迅猛上涨……只听老站长一声大喊:“危险,快上岸,放浮标!”说时迟,那时快,3人立马爬上岸,站在将要漫水的桥面上,迅速把浮标一个个投放到水中。
整个测流过程,我看得气喘吁吁、胆战心惊。回到办公室,看着老站长手捧来之不易的水情数据,看着他们紧张而细致的计算、发报,那一刻,我突然对这些默默无闻的水文人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尤其看到那位小兄弟的腿上被河里的利石、杂草划破足有5厘米长的口子,殷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我的心隐隐作痛。
一晃10年过去了,1998年,我调入水利系统,分配到漯河水文局。半路出家,成为一名水文人。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主动要求到漯河水文站学习锻炼。作为水文职工的妻子,十余年的耳濡目染,我对水文工作已不算陌生。有老职工的不吝指教,加上丈夫言传身教,我很快就掌握了水文站的日常工作:观测雨量、水位、水温,测报流量、流速,水文测量和计算……
在漯河水文站两年,是我转换角色后过得最新鲜、最充实、最难忘的时光。我们8名职工同在一室办公,同在一锅吃饭,工作上相扶相助、齐心同德;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留下了许多铭心的记忆。
200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沙澧河流域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日降雨量超过10毫米的降雨多达4次,持续时间长达20天,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出现了4次超标准洪水。7月6日零时,漯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1.07米,超出警戒水位59.50米,距京广铁路桥仅50厘米。漯河水文站防汛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京广铁路的畅通和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时间就是生命,洪水就是命令!水文站全体职工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20天来,昼夜坚守岗位,几乎没吃上一顿囫囵饭,没睡上一宿安稳觉,准确、完整地测得7次洪峰流量,为省市防汛指挥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不能忘记,我们几个担任拟报、发报的女职工,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烈日,还是大雨磅礴的深夜,无数次往返于河边、报房。汛情最紧张时,市领导要求半个小时看一次水位,报一次流量。每遇到超大洪水没法测流量时,我们和男同志一样,站在距水面不足两尺的桥面上放浮标,冒着稍有不慎便掉入河中的危险,圆满完成了多次大洪水的测报任务。不能忘记,我们刚参加工作的一个小青年,在晚上冒雨观测水位时,由于路滑失足跌入水中,险些被水冲走,在众人帮助下艰难爬上岸,顾不得歇息又继续工作;不能忘记,当得知上游河堤多处出现险情时,我们水文职工挨家通知群众紧急转移财产,却顾不得转移自家的财产,都是乡亲们帮忙转移的。
20天流血、流汗的付出,换来的是一组组及时准确的测报数据。那场洪水,我们共发水情电报300余份,做预报3次,绘制水位、流量曲线,降水量等值线图4份。准确的测报和预报,为省市防汛指挥部门作出适时、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上游泥河洼滞洪区两次分洪,确保了京广铁路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省市政府通令嘉奖,授予我们“抗洪抢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们常把水文测站喻为防汛抗洪的“哨所”和“尖兵”,把水文测报工作喻为“踏波逐浪”,水文职工更是被誉为江河的“守护神”。这是我们水文职工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水文职工的最高褒奖。我常常觉得,这份职责、这份荣耀,扛在肩上沉甸甸,放在心头力无边。今生今世,与水结缘、与水为伴,是我无悔的选择,是我执著的心愿!
2000年汛期过后,我进入局机关水情科工作,主要职责是汛期防汛值班和非汛期资料整编工作。20年的水文生涯,我目睹和体验了水利人的工作和生活,也从一个侧面感受到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昨日和今天。
我们的水文站早已今非昔比,不论站容站貌、科技创新还是职工素质,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标致的小洋楼取代了昔日低矮破旧的土瓦房,硬化、绿化一新的院落如花园一般;办公的电脑化取代了算盘、计算器,职工再也不用饱受庞大烦琐的水文数据计算之苦及人工制表制图的麻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测站职工的学历层次,站里职工均达到大专学历;尤其进入21世纪,水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智能化缆道测流仪、报汛专业电话以及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先进测验设施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水情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资料的完整性,保障了大洪水时水文站能“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这些都给水文事业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科学的翅膀,以前水文站的测报数据报送约需10到20分钟,现在5分钟内即可报出。
20年的水文生涯只是浪花一朵,但正是全国水利行业千千万万异彩纷呈的朵朵浪花,共同装点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巨幅鸿篇!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作者:
刘爱姣
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
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