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今昔
这里是辽河入海的地方,辽东半岛上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总是在水利局临街的三楼办公室,有意无意间,看一眼办公楼以北的辽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十年九涝,水患横行,民不聊生。上世纪50年代,饱含生活热情的人们治河排涝,兴修水利。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营口这片盐碱滩变成了稻花飘香、果满枝头的沃野良田。
我是河的儿子,童年在辽西山区的女儿河边度过。改革开放初期,我来到滨城营口,目睹了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壮举。
新世纪之初,营口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暂时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时,营口人深深意识到:人类心底的渴求是,美的环境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此前我眼前这条水色浑黄、岸边建筑混乱、垃圾遍地的河让我们不堪忍受。当地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先后投资1亿多元,决定关闭污染河水的工厂,治理辽河,把辽河南岸建成了草色青青、树木葱绿、鸟语花香的临河公园。
另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是生态河道工程建设。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创作有关海岸生活的文学作品,我深入营口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体验生活。虽然满眼所见都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总觉得缺少了些动感和灵气。建设者也许已然意识到了,政府班子将生态河道工程写进建设规划,开发区水利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到生态河道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考察,请河道治理最好的设计单位来设计河道治理技术方案,对流经开发区的熊岳河、红海河、沙河、二道河、红旗河进行治理。治理后,不仅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水环境。2009年秋,我随辽宁省水利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验收组到开发区采访,在新兴的临海城区小住。
在日记中,我记录下当时看到了一番美景:“每当清晨,朝霞从东方升起,早起的人们徜徉在幽雅宁静的河边,蓝天、碧水、绿树、红花,赏不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每当黄昏降临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岸新城,一对对相亲相爱的恋人携手走在河边,背影渐入你的眼帘,国画般淡淡写进你的镜头。你会感到这里景色宜人,景美,人也美,一腔沸腾热情就化作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营口水利人就是要在这片土地上,打造民生水利。
2008年11月,投资6000万元的海防堤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就会与大辽河治理工程、民兴河河道生态工程连接在一起,将彻底改变多年营口人遭受海潮侵袭、河水泛滥的灾难历史,也让有海不见海的营口人有了欣赏大海波澜壮阔的场所。河海营口,不再是写在纸上的优美语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2009年春节期间,我沿着新兴大街来到营口市最西端,这里便是营口市大辽河河口堤防整治工程工地。站在冬日河海相接的辽河口,萧萧寒风中没有海浪的一丝声响。南面,两台大型挖掘机正挥舞着巨臂,它们要抓紧太阳沉入大海的最后时刻,将脚下的基础整理成型并压实,为以后的工程做好铺垫。
一批外出打工回乡的农民工,干起活儿来手脚麻利。挖掘机掘开堤脚的冻泥,工人们将编好的铁丝网箱铺到沟槽里,开始填充石块,然后再用镀了塑料的铁丝将网箱盖与网箱边沿“缝合”到一起。雨后春笋般盖起的高大厂房,给他们提供了打工的机会……
民生水利,不只停留在单纯的工程建设上,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水利人赋予了更多涵义。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给水利人提供了新的机遇。
站在窗前,我注视着奔流的大辽河。河岸,葱茏的青草和树木,正在孕育一个热情洋溢的季节。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水利局
作者:
郭金龙
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
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