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一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再熟悉不过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息”的解释为“音信、消息,也就是我们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消息”。但是,只要在“信息”后面加上“化”字这个后缀,其含义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而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
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还是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深刻剖析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变。党中央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也为加速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但是,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淡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突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查找差距,破解主要矛盾,切实解决问题,推动水利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在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都有相当复杂的业务信息需要管理。为了避免传统人工操作可能导致信息不规范、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现象,克服不同版本、不同格式的资料在检索、转换、统计时难以逾越的障碍,实现信息化,就成了工程建设管理者的必然选择。只有使全部施工过程信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大限度、有效、均衡、节约、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才能达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要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尽快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