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国庆系列特稿之十五: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新中国成立60年党建、精神文明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综述

  提要:60年来,水利职工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为水利发展与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氛围支撑。

  成就速览: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人水和谐”“民生水利”等治水新理念。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已成为全行业共同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治水实践、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百万水利职工队伍更加精干,谢会贵、崔政权等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各类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
  ●水文化陶冶了水利人的情操,水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大批文明单位不断涌现,精神文明创建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物质世界的繁荣昌盛,是精神文明“外化”的巨大成果。水利事业的发展壮大,也是由得山水之清气的精神血脉维系、滋养,才生生不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这个道理。60年来,水利职工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历届水利部党组都十分重视水利系统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水利部党组更是统筹水利业务和党的建设、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把强化理论武装与创新治水理论和治水实践结合起来,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水、科技兴水与弘扬水利行业精神结合起来,开创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向更广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拓展和推进。

  旗帜高扬 思想保证

  思想是旗帜,是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决定成败。历届水利部党组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统领全局,特别是近些年,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不断调整治水思路,完善治水方略,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航程。

  思想的沉淀和结晶要经过实践的洗礼,甚至要从惨痛的教训中提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水利行业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清理“左”的思想。水利工作从以服务农业为主,转到为经济社会全面服务。

  1988年,《水法》颁布以后,水利部举办了全国水利系统厅(局)长水法学习班。围绕学习贯彻水法这个中心,抓改革,讲法制,水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

  1993年和1997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需要转变的100个观念,查找了100个存在的差距,采取了100项改进措施。

  1996年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交100个朋友,唱100首歌,读100本书”活动。

  1998年,水利部印发了《“水利理论学习年”行动计划》,把1998年确定为“水利理论学习年”,全行业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新热潮。

  2000年,水利部党组发表署名文章《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促进了治水思路的理论创新,“人水和谐”的新思路引领了整个水利行业的发展。

  2003年,水利部党组召开了全国水利系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报告会,交流推进治水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经验和体会,并在全国水利系统巡回宣讲,8个城市4000多名水利职工聆听了宣讲团的报告,在全国水利系统职工中产生强烈反响。(下转第三版)

  2005年恢复水利部党校办学(1993年,水利部党校成立,2000年1月,因国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暂时停办),一批批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全国水利系统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

  水利部党组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水利部党组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创新性地提出“人水和谐”“民生水利”等新理念,这些治水新思想的结晶,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引领全国水利职工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转化为推动水利工作的智慧和能力。

  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精神动力 催人奋进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靠着一股“精气神”。在’98抗洪中,水利人特有的精神品质,感动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他有感而发,概括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送给当时即将上任的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共勉。1999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正式确认了水利行业精神。

  水利行业精神,就是水利人的“精气神”。它是水利人在长期治水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集体人格,是水利人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古有大禹精神、李冰精神,近代有林则徐精神,20世纪40年代有愚公移山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有小浪底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水利行业精神是对这些精神的血脉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水利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水利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献身——积极倡导献身事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胸怀、情操和精神,在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在风口浪尖敢于生死搏击,在平凡岗位甘于默默奉献。负责——积极倡导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戒慎恐惧、如履薄冰、严谨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干好每一件事情,履行好每一份职责,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大自然考验的业绩。求实——积极倡导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关注下情,熟悉水情,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坦陈直言,善于纠正错误。

  一切为实、不奢虚华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汪洋湖,敬业为公、勤政为民的人民满意公务员高安泽,把党心民心融在一起的“大禹传人”何贵平,心中装着千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危的水文勘测工张宇仙,甘于寂寞、忠于职守、坚守黄河源头30年的谢会贵,坚持真理、科学求实、勤奋敬业、鞠躬尽瘁的崔政权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就是水利行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水利人在抗洪抢险的惊涛骇浪中,在如火如荼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水利行业精神在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不断得到诠释、升华、弘扬、光大,已成为全行业共同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治水实践、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水利行业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最集中、最直接的展示。

  智力支持 发展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组织人事工作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60年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水利人才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的体制与机制。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水利高等学校,少数高等学校虽然设有水利学科或土木系水利组,但招生、培养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从业人员仅有几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奇缺。

  60年后的今天,全国水利系统从业人员共有108.6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5.57万人。水利部现有“两院”院士11人,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3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16人。2002年和2006年,水利部两次组织了全国水利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表彰“全国水利技术大奖”17名,“全国水利技术能手”169名。1997年至2008年底,全国水利行业有2名技术工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63名技术工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

  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4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水利职工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34.37亿元,年平均工资22143元。

  以党政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水利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34万多人,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25960人。水利系统中专以上学历层次人数占职工队伍的比例由本世纪初的39%提高到现在的58%。自2000年以来,水利系统吸引和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速度加快,博士由当时75人增加至目前1074人、硕士则由当时的14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一万余人,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更是有了巨大的增长。

  水利职工队伍中具有技术职称的占32.88%,高、中、初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式结构;45岁以下职工的比例占70.23%,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60年来,通过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对水利技术工人的培养,技术工人的结构比例更为合理。

  逐步建立健全各类水利人才的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水利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人才评价手段,开发水利人才现代测评技术,不断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人员公开招聘制度,转换了用人机制。通过改革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扩大了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建立了事业单位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强了单位活力,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水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实际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到退休制、任期制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干部管理模式到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单一封闭的干部选任方式到发扬民主基础上的多样化选拔方式的转变,从主要靠领导“伯乐相马”到主要靠制度选人的转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日趋完善,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坚持以人为本,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权益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争取政策支持,努力解决改革中的一些遗留问题,促进了事业发展,完善了职工权益保障机制,维护了职工正当权益。如妥善解决了南京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等4个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的问题。对长江水利委员会陆水管理局进行准确定性,积极向中编办、财政部等部门反映、争取,恢复其事业单位性质,解决其发展障碍问题。

  文化陶冶 传承文明

  中华民族在用水、治水、管水、赏水和亲水的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人类文明是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可以说是水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承。

  以水工技术、治水工具、水利设施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文化,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法律法规、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的制度形态的文化,以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的文化,构成了水文化的丰富内容。

  都江堰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黄河号子、船工号子、都江堰放水节、泼水节、龙舟竞技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渠等12个古代水利工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文化滋润、陶冶水利人,水利人谱写着水文化的时代篇章。三峡、小浪底等一大批涉水临水工程和建筑,无不印证水文化的壮丽。水利人对水文化的认知也尤为迫切。20年来,水利系统水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5年,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成立,现更名为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性的水文化研讨会。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教育学会、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水文化研究活动。许多省市先后成立了水文化研究组织,初步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实践的成果。编辑出版了《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国治水史鉴》《漫谈中华水文化》《水文化文稿》等一批水文化著作和水文化研究文集,各种报刊发表了大量水文化文章。目前全国涉及水文化内容的网站已达30多个。各地兴建了水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广场等一批水文化设施。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批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70个,水文化教育已进入了校园殿堂。还遴选出著名歌唱家谭晶等20名“节水形象大使”提名人选,面向社会扩大水文化的影响。

  为推动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水利文艺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的图景。水利职工叶旭全、王佑贵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们创作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多情的东江水》和《大三峡》连续3年获中央电视台MTV金奖,由宋祖英、张也等著名歌唱家唱响中华大地。张黎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产业(行业)系统职工歌咏比赛中获得金奖。长江委的马子遐首创的倒影剪纸,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东方摄影大师黄翔,为我国捧回唯一的世界摄影金奖,韩学章也多次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奖。郭允苓三次获得国际书法大赛奖,黄委耿自礼书法荣获国家书法类最高奖兰亭奖。浙江水校教授朱大钧集邮作品《水的世界》在国际邮展中获银奖。水的歌手莫测的版画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元国梁《古都版画》被北京奥组委批准首批启用,并被鲁迅博物馆展览、收藏。朱春牛的电视剧《小佳佳的一天》曾获全国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老部长李伯宁的小说《铁娃》获国家儿童文学奖,张子明的小说《驽马》获国际青年征文二等奖等。尤其是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全国水利系统举办了“江河欢腾颂祖国”文艺调演,以场面化、情景化、歌舞化、音诗化等多种艺术样式呈现,进一步弘扬了水文化。

  目前,全国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共有全国文明单位23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56个,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33个,首都文明单位5个,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9个,全国水利文明单位228个。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的细胞建设,共创建文明灌区103个(先进个人197个),文明工地158个,农村水电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窗口32个、示范单位25个(先进个人54个),文明测站100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0个。

  2009年,水利部启动了全行业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利职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将实现新的跨越。

  60年记忆如此厚重,如此精彩,每一次腾跳和逾越,都是灵魂的升华。在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感受着精神的暖意和智慧的活力。

 

  结束的话

  “盛世华诞·水利巨变”本报系列特稿共15篇,截至本期已经全部呈现给读者。系列特稿将与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相关报道一起辑录成书,敬请关注。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本报所刊发的这组系列特稿,力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水利,体现水与民生、水与生活、水与社会,把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主题贯穿始终;从社会与水的紧密联系角度,从生活与水的紧密联系角度,展示水利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水利服务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主脉络。

  成就载入史册,征程未有穷期。走过了一个甲子征途的新中国水利,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前行,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让我们共同见证水利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 朱进星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