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纪念黄河老人张含英 推进治河事业新发展

2010-05-12

 

纪念黄河老人张含英
推进治河事业新发展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国英
(2010年5月1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张含英先生110周年诞辰,缅怀他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含英先生是我国近代水利的开拓者,更是一位热爱黄河、一生都在研究黄河的治河专家。张含英先生出生于黄河之滨的山东省菏泽县,黄河严重的水患使他在幼年时期就立下了“治理黄河、造福人民”的志向,从此选择了水利事业,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张含英先生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渊源,多年奔波于大河上下,亲历黄河治理开发实践,见证了现代治理黄河事业的发展过程。1925年8月,张含英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即参加了黄河下游菏泽城北李升屯民埝决口的水灾调查,从此开始了研究黄河的历程。1933~1936年,他担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 1941~1943年担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9年6月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多次到黄河考察,参与制定了黄河治理开发的多项重大决策。


    张含英先生学识渊博,建树卓越,对黄河研究有着领先于时代的独特见解;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治理黄河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1933年,他提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观测研究和试验,改进黄河治理措施,领导建设了黄河上第一批水文站、水土保持试验站和河道治理模型实验所。出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期间,正值抗战中期,他排除一切干扰,顽强坚持治黄方略研究,先后出版了《土壤冲刷与控制》、《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等专著。抗战结束后,他于1946年7月接受国民政府行政院聘请,组成黄河治本研究团,考察了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1947年根据考察结果和多年实践,撰写了《黄河治理纲要》一文。这篇著名的水利文献,是张含英先生20余年研究黄河问题思想精华的总结提炼,也是其治理黄河主张的全面系统阐述,特别是“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兴利除害”的治理思想和技术措施,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张含英先生放弃前往台湾,接受了王化云主任的邀请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人民治理黄河的行列,先后发表了《论黄河治本》、《黄河河槽冲积的变化》、《新黄河的光明前途》等多篇关于黄河治理的文章。同时他还建议在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根据其建议1953年修建了“人民胜利渠”,这一工程极大地推动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1950年7月,张含英先生作为水利部副部长参加了黄河下游查勘组,查勘了黄河干流潼关至孟津河段,对该河段的水库坝址进行了对比研究,勘定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闸的闸址。1953年,他担任“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团长,对黄土高原重点地区进行考察研究,撰写了《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工作报告》,全面阐述了黄土高原的有关情况,提出了注重水土保持是根治黄河、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根本所在的建议。1954年初,张含英先生参加了“黄河治本查勘团”,从黄河口上溯到刘家峡,历时90天,行程12000公里,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黄河治理规划获取了重要资料。


    张含英先生信念执着,风雨无畏,孜孜不倦,对黄河倾注了毕生的热爱和眷恋。文革期间,张含英先生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整理、修订从前的治河文稿,遍览历朝历代治黄典籍,分析利弊得失,撰写了《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明清治河概论》两本治河史研究的重要文献。1979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以后,他对黄河的关心和指导一如既往。作为黄河志学术顾问,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参与黄河志编撰审稿,从指导思想到史料核实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进入90年代以后,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撰写了《心为黄河忧》、《黄河下游防洪形势仍待深入探讨》、《解放区首战黄河洪峰告捷》等大量关于黄河的文章,还分别为《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黄河科学研究志》等书作序。

 

    张含英先生对于黄河的关爱至今令人感佩不已,其拳拳的爱国爱民之心、毕生奉献水利和治河事业的高尚情怀以及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永远令后人景仰和怀念。


    张含英先生是中国水利人的优秀代表,也是黄河人的骄傲。在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一定会把张含英先生的治河思想发扬光大,继承和发扬他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治河思想,秉承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学习他终身学习、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不断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迈上新台阶。


    黄河人永远怀念和学习张含英先生!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