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新华社】水润碧野迎丰年——记水利保障秋粮丰收

2012-10-23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于文静、刘斐)金秋十月稻谷香,又到一年丰收忙。在秋收秋种的繁忙季节,伴随着一台台收割机不停地“吞吐”粮食,一幅金色的丰收画卷跃然眼前。有收无收在于水,在我国粮食丰收捷报频传的背后,农田水利设施跨越式发展功不可没。

  抗旱保粮——水利工程彰显兴利减灾巨大威力

  潘祥树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4月到8月一直天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没下。”他说,“要在过去肯定是灾年,多亏村里把渠道、塘坝整修好,渠里、塘里有水,庄稼随时浇得上,大家心里吃了定心丸。”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丰收的重要保证。去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降雨偏少,特别是黄淮大部降雨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无法播种、出苗不齐等问题,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8142万亩。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部署,科学调度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以及黄河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并先后协调财政部下达中央抗旱经费8.2亿元。

  同时,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淠史杭灌区总工程师王代林告诉记者,在抗旱紧张时期,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防指批准动用梅山水库部分死库容进行灌溉,并组织抗旱服务队携带抗旱机具帮助农民浇灌,保障受旱农作物得到及时浇灌。

  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抗旱浇地2亿亩次,确保了夏粮“九连丰”,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农田水利强化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过去用大水漫灌,费水不说,一亩地只能收七八百斤玉米,产量也不高。今年用上大喷灌,不仅每亩增产七八百斤,而且玉米成色好,卖价高。”黑龙江省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村民张玉成说起节水灌溉滔滔不绝。

  广袤的东北平原被誉为“中华大粮仓”,今秋稻田连片、玉米成行一片丰收景象的背后,高效节水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年初,我国在东北四省区启动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四年时间,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推动东北、西北、华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灌区水利发展不断提速。大型灌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横跨安徽、河南两省的淠史杭灌区,曾经水利工程老损严重。近年来,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今年实灌面积达到1056万亩,水稻产量约520万吨,实现大旱之年粮食增产。

  淠史杭灌区的变化是全国灌区节水改造、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的缩影。截至2011年底,全国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110处完成投资,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提高了用水效率,实现“藏粮于田”,为未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突破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长效机制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位于鄂北丘陵地区,是典型的“旱包子”,经常受到旱灾危害,加上以前渠道年久淤积,部分农田只能采取泵提、车驮取水确保下秧。

  近年来,曾都区通过实施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渠道防渗衬砌,修整“当家堰”,确保万亩农田灌溉。在今年遭遇的百年大旱之年,依然取得丰收。当地村民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下秧等雨,吃饭靠天,现在靠小农水工程就行了!”

  农田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小农水是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对农业丰产直接影响巨大。

  为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0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全国通过维修改造塘坝、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整治渠道等方式,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多亿斤。

  建得好,还要管得好。农村水利管理同样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突出问题。

  对此,水利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各级抗旱服务队等,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不但填补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的缺位,逐步破解“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

  当前正值秋冬种时期,据国家防总监测,目前全国大部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预计今年冬麦主产区大部秋播和南方秋冬种用水有保障。可以预见,随着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我国粮食生产根基更加稳固,岁稔年丰的喜人画卷将绘满神州。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