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湖流域: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2009-04-18

太湖流域管理局吴浩云发言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太湖流域高速发展的经济、高度集中的人口、财富和城市,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要求流域水利提供更安全的防洪保障、更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好的水环境水生态,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流域水利的中心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域水利的工作目标是:"针对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开发程度高、环境压力和风暴潮威胁大等特点,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完善协调机制,强化依法管理,提高防洪防台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搞好节水调水治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加快太湖流域现代化建设提供水利保障"。因此,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是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太湖局紧紧围绕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政务管理等工作的需要,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太湖局电子政务系统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流域综合管理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流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流域防洪调度管理水平
  围绕水情测报、防汛通信、工程监控、调度会商、决策支持和日常业务管理等的需要,不断完善流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更新改造太湖流域水文遥测系统,加强与地方水情系统进行联网和信息共享交换,实现了太湖流域重要河道水位、流域雨情、环湖风力风向信息实时采集,在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建成的通信骨干网络,实现了太湖局至水利部、流域省市水利厅(水务局)、局直属单位、直管工程的计算机宽带广域网互联,为信息传输提供了高速、稳定的传输通道。建成的太湖局至水利部、局直属单位、上海市气象局之间的异地视频会商系统,为防汛异地会商、指挥调度、会议召开等提供了高效平台。建设的直管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流域重要枢纽太浦闸、望亭枢纽、常熟枢纽、太浦河泵站的远程监控和视频监视,为工程实时调度、精细调度提供技术手段。开发的防汛值班系统具有信息监视、值班管理、资料管理、专题制作、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大大提高了防汛值班工作效率。研制的洪水预报调度管理系统、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调度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根据降雨实时预报太湖水位、重要城镇洪水水位,预测洪水变化趋势,对不同洪水调度方案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为流域防洪调度、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二)开展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建设,增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能力
  建成了望亭立交、常熟枢纽、贡湖、太浦河入口、金泽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水资源信息采集分中心,实现了太湖湖体、太浦河、望虞河的水质实时监测,为通过望虞河调引长江水、通过太浦河向上海供水提供了安全保障,特别在2007年应对蓝藻暴发引发无锡供水危机实施引江济太应急调水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建成的水资源数据中心,完成了现有的实时水雨情、气象、工情、水文、水质、空间、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的建库,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初步整合,为水利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开发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具有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监视和评价分析等功能,为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服务。研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模型,实现了流域降雨产汇流模型、河网水量模型、河网水质模型等应用模型联合计算,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
  (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迅速提高政务管理水平
  太湖网已成为太湖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通过太湖网,向社会及时发布流域重大水事活动、流域规划、流域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质量状况和水利政策法规等信息,提供流域管理行政许可网上审批信息发布服务,加强了流域水利工作宣传和政务公开的力度,提高了流域水利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开发了电子政务内网门户、综合办公管理系统、人事教育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增强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初步实现办公电子化、资源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政务公开化。

  二、流域水利信息化工作面临形势
  (一)流域水利信息化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搞好节水调水治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太湖流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流域水利各级主管部门的共识。
  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部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着力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等水利信息化近期八项重点工程建设,为流域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提出建设覆盖全流域的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控制线监控及重点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水平。2007年无锡发生供水危机后,国务院批复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提出在太湖湖体、环太湖主要河道、主要输水河道和重要省界断面布设国家级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站,构建国家与地方两级站网组成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防洪规划》和《总体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管理,提高流域防洪现代化水平,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流域水利信息化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太湖局与省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推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水利信息化组织机构得到加强,建设投入明显增加,各项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陆续颁发,为流域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近年来,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建成的系统在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各项水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信息化水平总体处于领先。通过信息化建设,流域信息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重点应用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既懂水利也懂信息化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和人才保障,为率先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当前流域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流域水利信息化面临着良好机遇,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流域水利信息化离现代化水利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的支撑还不够,在应对处置如快速气候变化、突发降雨、水污染等突发水事件时,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能力尚显不足,在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体制、项目建设与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尚存在许多困难,流域信息化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一)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太湖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遵照太湖流域水利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流域与区域水利管理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完善流域水利信息采集体系,扩大水利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实现对流域重要水利工程实施远程监控,加快流域、省市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充分发挥流域水利工程在防洪、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为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促进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权威、高效、公正的流域管理机构,服务流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流域水利现代化。
  (二)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思路
  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流域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构建流域防洪、水资源、水环境的现代化调度管理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流域信息化规划与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协调,贯彻落实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发挥流域、地方各级部门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坚持统一标准、完善体系、突出平台、实用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建立健全流域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机制,加强流域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开发利用,营造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保障流域水利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四、今后一段时期的信息化工作重点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水文遥测系统、水量水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流域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的自动监测能力,实现对流域主要湖泊、河道、省际边界、重点水功能区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为流域的综合管理与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加强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在现有环太湖、望虞河、太浦河沿岸重要口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可靠的测控技术,建设和扩展流域控制线上的主要工程运行监控站,实时采集工程运行状态和闸门(泵站)启闭等信息,实现工程的科学调度、精细调度、实时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流域防洪的科学调度和水资源的配置管理提供服务。
  在流域已建水利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公网资源,建设覆盖流域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站网及流域重要水利工程的通信骨干网络,协同流域内江苏、浙江和上海水行政主管部门形成覆盖流域地市县的骨干水利通信网络,满足信息采集、工程监控、数据共享与交换、行政办公等业务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流域水利数据中心,构建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在太湖局水资源数据中心和省市地方已建各类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包括实时水雨情、实时工情、水文、水资源、水生态、工程、气象、空间、社会经济数据库等组成的流域和省级两级水利数据中心,为太湖流域水利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基础。
  以建设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在流域水利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流域水利信息共享交换机制,构建具有接收处理、共享交换、发布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流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流域、省市和其它相关部门信息的共享交换,为流域内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三)建设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测网络,在已建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实时汛情监视、防汛信息查询、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防汛会商、防汛值班管理、水资源调度、水资源实时监控、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不断提高管理、调度指挥的现代化水平,为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
  进一步完善流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以政务公开为重点,加强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政务网站的建设,完善行政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加强与流域内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相关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水利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流域管理办公效率,实现流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化保障能力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水事件的处置能力,针对重大洪涝灾害险情、边界水事纠纷、河道湖泊大面积水污染等建立和完善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通信系统和移动应急监测系统,提高应急监测能力,保障信息通畅,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流域水利信息化工作,完善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为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完善流域的信息化规划,加强流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指导流域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水利信息化科技研究,建立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制度,保障已建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建设,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按照工作会议的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流域现代化调度体系的建设,推进流域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为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