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海市水务局: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 推进水务信息化提高服务支撑能力

2009-04-18

 

上海市水务局总工 陈庆江

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 推进水务信息化提高服务支撑能力


尊敬的陈部长、胡副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上海隆重召开,这是对上海水务信息化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也是我们向兄弟省、市同行学习的好机会。长期以来,上海的水务信息化工作一直得到水利部的指导和关心,也得到兄弟省、市的支持和帮助。
  下面,我就我局组建以来水务信息化工作和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向大会作简要汇报。

  一、上海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建局以来,上海水务信息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按照"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统筹规划、标准先行,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从完善基础工作入手,积极推进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是不断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全市水务行业市、区县水务局和系统内各个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以第一把手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落实了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全行业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头抓、操作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二是不断理清思路,完善建设规划体系。我局编制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上海市水务局"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上海市水务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形成了综合规划、行业规划、区县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统筹协调、滚动推进的信息化规划体系。三是不断创新机制,建立规范管理体系。制定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上海市水务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信息化项目审批、工作例会、技术培训、分级保护、应急预案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全局从规划计划、建设管理到安全运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四是不断探索实践,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了《水务信息管理》(上海市地方标准)、《河道编码标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等信息化标准,为水务信息化的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目前,我局建成了覆盖全行业各部门、单位的宽带专网,构建由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基础数据库和水务核心数据库组成的数据交换中心,自主开发了以应急管理、行政许可、行业监管、行政执法、建设规划等应用为核心的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全行业一个信息平台整合交换、一个电子政务门户应用、一张电子地图的统一发布,在支撑上海市水务局政府职能转变、行业基础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水务信息化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水务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上海市水务局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政企、政事、管办"三分开"改革工作,以理顺工作关系、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开展了水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构建了水务行政工作的统一工作平台门户,初步实现了行政流程优化再造,资源集约整合。一是以政府信息公开为重点,建成了水务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实现了政策法规、规划计划、重大决策等水务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以及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网上申请、网上答复,有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二是以行政许可为重点,建成了行政许可网上办事系统。在对水务业务流程梳理、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行政许可"外网受理、内网流转、协同办公、电子监察"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三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建立了水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近年来,我们特别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积累、规范管理和共享应用,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益,改善了面向社会的便民服务。我们感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促进了水务行政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和透明化,为上海水务部门建设服务政府、法制政府、高效政府提供了支撑。
  (二)水务信息化为促进行业精细化管理、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
  我们围绕行业管理能力的提升,聚焦水务核心业务,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通过细化、优化、固化水务业务流程,夯实行业管理基础,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河道管理信息化、堤防管理信息化、海塘管理信息化,以及供排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水资源普查、设施普查、用户普查等基础工作,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信息数据库,积累了基础数字地形图、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等基础信息,汇集了水文水质、河道水闸、防汛墙设施、海塘滩涂,以及供排水管网、厂站、用户等行业管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优化了基础管理的流程,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巡查管理、运行监控、应急处置、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进传统行业管理的精细化。行业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了业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初步实现了管理对象的数字化,为行业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奠定了基础,为规范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手段和途径。
  (三)水务信息化为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围绕水务行业服务发展、普惠民生的特点,着力提升水务信息化支撑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防汛应急管理。建设了以防汛应急管理系统为核心的防汛辅助决策指挥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发布网络化、应急管理数字化、信息处理实时化、预报决策智能化、指挥会商可视化的目标,在近两年抗击麦莎、卡努等台风的决策指挥、应急抢险工作中发挥了效益,已经成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支撑。二是服务政风行风建设。建设了"上海水务"政府网站,通过开设行政许可网上办事、政府信息公开、便民服务、互动交流等栏目,实现了政府信息网上申请、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咨询投诉网上答复、领导在线访谈等功能,为水务部门与社会公众搭建了网上交流的平台,擦亮了水务部门的服务窗口。三是服务城市运行保障。建设了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供水调度信息系统、排水泵站自动监测系统,为开展水资源动态评价和预警,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全市供水"一张网"调度,提高供、排水服务质量,为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上海市水务局被市政府授予"上海市信息化应用组织奖";"上海水务"网站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历年评议中均名列前茅,也为水务行业政风行风建设作了贡献。我局多项信息化建设成果连续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奖、上海市信息化优秀项目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科技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中国GIS优秀工程金奖";并在国际上获得了ESRI全球用户大会"GIS特殊成就奖"。

  二、上海水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突出问题
  回顾近年来的水务信息化建设,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与水利部领导的要求,与上海水务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水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从横向上看,水利、供水、排水三个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水利行业近年来以防汛信息化为突破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效比较明显;供水行业以生产运行自动化为抓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排水行业基础相对薄弱,且起步较晚,发展还相对滞后。从纵向上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市级水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区(县)水务部门,特别乡镇(街道)水务部门由于理念、资源、人才等差别,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水平不一。二是水务信息化建设与业务需求还存在脱节。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偏重于技术升级、功能开发等现象,而对水务工作流程的优化、业务需求的创新设计不够,传统业务工作方式难以改变,导致信息系统建设与水务业务工作的契合程度不高;在信息系统应用上,重建轻管的现象还是存在,信息系统的应用培训和维护管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系统功能与实际应用还存在脱节的情况,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水务信息化建设集约化程度不高。在上海水务行业信息化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机制条件下,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较多,有的单位习惯于传统的业务工作模式,往往关注自身的局部需求,在信息系统建设前,缺乏前瞻性研究和统筹规划,在建设时,又缺乏协调沟通和衔接配合,不同程度地造成重复建设、信息割据和资源浪费。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将在下阶段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对策,重点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下阶段,我们将在水利部的指导下,结合上海水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更加注重工作流程再造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探索,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不是等同于信息系统建设,而是工作流程的优化、工作方式的转变,是传统业务工作的革命。在上海市水务局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中,我们已经在行政许可的流程再造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解决了传统行政审批流程透明度低、时限不可控等缺陷,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业务需求,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传统工作的流程再造,不断提高水务业务工作水平。
  (二)要更加注重建设的集约化
  为了避免由于分层建设、多头建设产生资源浪费现象,我们要更加注重信息系统建设的集约化,将有限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信息系统建设前期,要加强统一规划和框架设计,通过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明确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在进度、接口上相互衔接。在下一阶段苏州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对水文水质监测、水闸泵站监控、综合巡查、污染物排放监测等信息系统的整合,力争在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三)要更加注重外包服务探索
  随着全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日益细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利用社会资源,购买社会专业化服务,有利于提高水务信息化专业水平,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近年来,我们在信息类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外包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外包服务的实践,围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外包、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外包、设施设备专业化托管租赁等试点,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专业队伍,借助社会的专业力量,不断推进水务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四)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关水务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当前水务信息化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更加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事来抓。我们将进一步培养精通信息技术、水务业务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培养水务信息化高端人才,引导各类人才从单纯的技术开发、系统维护转变为业务规划设计、需求框架设计和建设运行管理,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层次;进一步加强区(县)、乡镇(街道)水务部门信息化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队伍的平衡发展,带动全市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平衡发展。

  四、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水务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探索集约建设,规范资源整合,促进业务协同,围绕应急管理、行政许可、行业监管、行政执法、建设规划等五方面的应用,努力实现从管理对象数字化到管理过程数字化的转变,不断提高水务信息化保障能力,进一步支撑上海水务部门政府职能转变、行业基础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明确水务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目标
  加强水务信息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推进编制水务(海洋)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防汛多级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围绕水务专网和信息系统向乡镇(街道)延伸,业务应用向基层水务部门延伸的目标,聚焦水务公共信息平台与水务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引导,谋划好新一轮水务信息化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推进水务信息化集约建设
  按照集约建设、资源整合的原则,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核心和龙头,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加大水务信息化集约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苏州河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使苏州河综合管理初步实现"分层管理、综合巡查、统筹监控、协同调度"的目标;积极推进多级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防汛部门"网上值班、汛情快报、灾情上图"的目标;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监测实时共享、统计网上流转、动态评价预警"的目标;通过"数字水务"一期工程的建设,促进行业数据库与水务公共信息平台的无缝衔接,实现行业管理、应急管理、许可管理的协同。
  (三)进一步健全机制,确保水务信息化科学有序发展
  一是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水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发挥水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二是以制定实施《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规程》为重点,完善水务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健全水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培训等基础工作,营造适合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全行业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有序、平衡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做好今后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刻领会陈部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上海水务信息化工作,更好地推进上海水务事业发展,为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