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水文总站主任 杨忠山
2008年是奥运会举办之年,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年。对于北京水文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部水文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水务局的领导下,北京水文立足大水文发展战略,积极落实2008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循环水务,以“奥运之年水务安全”为核心,以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导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一、奥运保障工作
(一)未雨绸缪,夯实基础
1.建立保障机构
综合考虑奥运保障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成立了北京市水文总站奥运保障总指挥部,下设水环境保障部、水文保障部、水情保障部,分别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分析评价、应急监测、业务培训、机动巡测、水文自动化遥测、信息报送、预测预报工作。
2.完善保障预案
为满足奥运期间对水环境质量信息的需求,着力构建常规和应急监测机制,既可满足常规任务,又可随时应对突发性水质事件,制定并实施了平安奥运水质监测方案。同时,对原有水质监测应急预案和进行完善,确保一旦出现事故,人员、设备、信息报送“三到位”。
3.成立测报机动队
3月,总站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迎汛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健全防汛组织机构,安排机关科室对口支援测站,成立了防汛测报机动队以应对突发洪水的测报。4月中旬向全市各级水务管理单位、各水文测站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水文测报工作和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
4.加强应急演练
组织全市各水文站对照海河流域“63.8”洪水,预测北京各水系河道、水库的来水情况,加强超标准洪水的测报演练,落实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高强度暴雨和突发洪水的具体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为应对可能的暴雨洪水监测,与郊区水务联动,组织召开近郊区安全迎汛水文测报保障工作会议,并在奥运场馆区域增设仰山大沟、南旱河、北旱河9个巡测段面,提前对断面进行测量,安装水位计。如遇突发洪水,巡测队可迅速开展测流工作,为奥运场馆排水提供可靠保障。
5.组织业务培训
针对迎汛安全,举办了全市水情报汛培训班和水文业务干部技术培训班,对洪水测报、安全生产、水文测报技术和测洪方案编制以及新编码报汛等工作进行了全面讲解,部署今年我市按照新编码标准报汛的具体安排。
6.提高测报能力
水环境监测中心于2008年初搬入新办公楼,认证监测项目从98项增至173项,实验室达到6个,为奥运水环境安全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监测形式方面,采用常规监测与专项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时时监测相结合的多元化监测方式,确保水质信息全面可靠。针对重点水源地和重点景观水域,开展了藻类监测。根据藻类生长规律和自动水质监测数据,提供对水华的短期准确预警,为避免奥运期间水华的发生提供可靠的服务。
为了提高水情信息报送时效和服务水平,开发了水情值班系统及网络保障系统。整个系统全面完善了水情报文流程管理,确保水情网络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开展《北京地区未来2~3年降水趋势分析》,该项目应用1724~2008年共285年的历史降水资料,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北京降水气候的主要物理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预测了2008年降水变化趋势。对全市洪水预报方案进行修订,预报方案修订涵盖了我市16座大中型水库、5条河系、官厅山峡和苏密怀区间,为我市的洪水预报、洪水资源量的准确计算及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提供高效的数据保障。以人为本,引进新型测流衣,取代传统"劈叉",消除涉水测验人员安全隐患。
(二)攻坚克难,不辱使命
1.强化敏感水域监测,重点区域重点保障
对城市重要水源地、奥运水系及场馆、城市中心河湖等水域共57个站点进行强化监测,监测频率5~10月达到每月4次,奥运期间每天一次。8月初,在龙形水系监测时发现奥运湖的水质异常,存在引起水华的危险。总站及时启动水质应急监测预案,对异常水体进行跟踪监测,并提出换水建议。上级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调配新水入湖,保证了水质的安全,监测工作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配合“生态水务”建设,我们还对奥运湖、潮白河等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水生态修复成果。为保证奥运期间农村饮水安全,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水质监测,保证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为"民生水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7月下旬,拒马河水源地上游鱼塘出现大量死鱼现象。总站接到报告后,立即对该处水质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确定张坊应急水源地取水口水质正常,为避免张坊水源地停止供水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2.做好常规监测工作,掌控全市水质信息
在确保敏感水域强化监测,突发水污染事件可以有效应对的同时,继续做好常规水质监测工作。站点涵盖了全市所有水功能区,并在主要河道的市界和区县界布设了监控断面,全面掌控我市基本水质信息,为权威发布水质信息和制定应急调水方案提供保障。奥运期间,共测得水质数据53858组,发布平安奥运水质专报14期,水质评价报告220余份。
3.提高报汛时效,应对突发洪水
增加1小时雨量报汛,遇较强降雨每30分钟刷新雨情数据,逢较大降雨过程,在降雨结束后2小时内,利用北京市降雨产流系统分析计算水资源量分布情况,共计算场次降雨水资源量8次。奥运期间,共向水利部、海委和市防办发送单小时雨量报文两万余份,发送水情报表千余张。三支应急监测队出动20余次,出色应对了7.30 和8.10等局部暴雨洪水,为十三陵水库成功举办奥运赛事,拒马河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数据支持。
针对强降雨后城区产生的道路积水问题,在城区原有13个雨量监测站基础上新增加29个自动遥测雨量站,城区雨量站点数量增至42个,每场降雨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水务局,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三)成绩出色,硕果累累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北京市水文总站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市级先进集体、北京市平安奥运迎汛安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北京水文圆满完成奥运保障工作,被部水文局列入2008年全国水文十件大事;赵凯同志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王雪莲同志被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二、其他重点工作
(一)南水北调冀水进京,水量水质同步监测
在两个奥运成功举办的同时,南水北调河北-北京段已经具备通水条件,9月18日冀水进京。总站积极做好水量计量、水质监测及信息发布等各项工作,为调水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月初,总站对河北四座水库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现场监测,并采集无机、有机、微生物、生物毒素等各类样品进行化验室分析,完成《南水北调河北四库水质评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监测站点、监测方式、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反复研讨论证,确保监测站点可靠、监测方式可行、监测项目完整、监测频次充分,制定并实施了《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水量水质监测方案》。
7月2日,南水北调工程由张坊到西四环暗涵开始试通水。总站出动应急监测车前往大宁水库和西四环的南水北调暗涵出口,对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关键参数进行现场监测,每两个小时向南水北调建管中心报送一次数据。同时在实验室内对29项其他参数进行全面化验。正式通水后,采用水质应急监测车沿水头跟踪监测水质,监测频次最密时达到了15分钟一次。调水期间,监测队伍跟踪监测调水水量水质,及时发布调水信息,为调水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截至2008年底,已开展水量监测130余次,化验水样300余个,取得水质数据3000余个,出具水质分析报告62份。
(二)成功举办首届水文科技研讨会
当前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水文科技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同时先进技术和多学科理论不断涌现和应用,也为我们开展水文基础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整合各类社会科研资源,统筹各方面力量,大力推进水文科研工作。
为了活跃水文科研氛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市水文科技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水科院等9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及各区县水务局、市水务局局属相关单位近150人参加了会议,就北京市地下水状况、雨洪利用、湿地生态、水资源应急保障系统的建设等专题进行了研讨。通过此次研讨会,展示了近年来水文工作的成果,同时就水文发展中的前沿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今后北京水文科技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围绕水务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为改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状况,确保榆林庄断面化学需氧量按时达到要求,我们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联合建立了北运河流域化学需氧量监测结果通报制度,在北运河流域内主要干支流的区县界布设了28个考核断面,逐月对相关区县进行考核,市出境断面均达到要求。考核工作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北运河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工作。
加强供水水质监测,积极应对南水北调冀水进京后发生的水黄事件,参与南水北调切换后原有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研究,为供水安全提供研究成果支撑。随着城市河道再生水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加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监测,对全市1000多个排污口进行水质普查,为城市排水达标提供参考依据。为了配合城市雨洪利用,在出现较大降雨后,结合降雨分布情况,收集并及时上报通惠灌渠、潮白河橡胶坝等雨水收集点的雨洪收集情况,为指挥决策部门合理调配城市雨洪资源提供第一手数据。开展《城市化进程对水文特征影响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下垫面变化、径流特征研究、降雨特征变化研究,为城市防洪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三、工作体会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怀。4月份,部水文局邓坚局长率队调研北京水文防汛准备工作。奥运前夕,邓坚局长亲自打电话了解北京水文奥运准备情况,并提出如果北京水文服务奥运需要支持,可以调动其他省市技术力量进行帮助,这足以显示出领导重视之至。奥运期间,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副局长张寿全曾多次到总站调研,对奥运保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并在资金和设备方面双重保障,综合毒素测定仪一周以内在总站开始应用就是力证。二是水文队伍过硬。总站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饱满,精神状态良好的投身奥运保障工作,不计得失、加班加点,用实际行动践行"平安奥运,人人有责"。三是水文自动化作用显著。水文自动化系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应用和检验,遇大雨自动报警,完整监测洪峰涨落变化。水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实时雨水情信息直接上传至信息中心,在局域网内实现了实时雨水情信息、天气预报、水情分析图表、水文工作动态的在线查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一小时监测一次,数据直接反馈至水环境监测中心等等,在服务保障奥运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今后2~3年的工作设想
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总结推广奥运筹办工作过程中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进程,努力构建"三大体系",实现北京水文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为水务事业提供可靠的水文支撑和决策依据。
(一) 构建“站网合理、信息精准、手段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
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水务需求,优化调整水文站网。编制北京市水文水资源站网分析报告,对原有站网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加大水文站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增加山区小流域和泥石流易发区雨量站监测密度;增加对城区河道节点的水位、流量、水质监测,准确掌握河道水情。二是以水文观测设施改造为重点,完善水文现代化建设。加快水文站网自动化建设,提高水文监测现代化水平。对已建成的监测系统进行整合,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继续扩大专用地下水位自动观测井的建设规模,实时准确掌握地表水、地下水动态。三是以生态水务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水生态监测。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监测力度,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强化对整治河道、重要水源地、重要景观水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监测分析,建立北京市健康水生态评价体系。
(二)构建“法规完善、体制健全、机制高效的水文管理体系”
一是全力推进两级机构,双重管理的水文管理体制的建立。在增强市级水文机构的同时,建立区(县)级水文机构,进一步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能力和水平,发挥水文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中的作用。二是完善水文法规体系建设,推进水文条例实施。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北京市水文管理办法》列入北京市政府立法计划。三是打造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水文行业的管理职能,增强水文为水务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的服务能力,使水文服务水平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
(三)构建“功能齐全、技术精湛、效果显著的水文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科研课题,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为水文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针对北京市地下水状况、雨洪利用、湿地生态、水资源应急保障系统的建设等开展研究;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按照洪水预报和洪水调度相结合,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相结合,过程预报和特征值预报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高水文预测预报的精度,增加有效预见期。逐步建立利用水文气象耦合技术,提出适应流域条件的产汇流预报模型;结合遥感解析技术,建立基于水质数据、气象数据、水生态数据的“水华”预警预报模型;实现预测预报的数值化、可视化,全面提高水文预报水平。三是充分了解社会和水务需求,提供新的水文服务成果。充分利用水文资料的积累优势,对水文数据进行深层次开发。进一步收集研究政府、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三个不同层面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安全等方面对水文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水文服务成果。
2009年,我们面临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会后,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和部署,认真借鉴各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水文服务能力,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力度,为水文事业的发展和水务事业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