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 张霆
一、回顾—水文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导致四川、甘肃、陕西3省51县损失惨重,四川阿坝、绵阳、德阳、广元、成都等地遭受了巨大震损破坏。
四川水文共有3名职工和10多位家属不幸罹难,有10个单位、132个水文站点、基地、机关以及430处雨量、墒情站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损。经四川省政府确定的震损评估单位--中科院山地所评估,在5·12地震中,四川省水文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9000多万元。
面对天灾,我们没有气馁;擦干眼泪,我们随即举全系统之力,集精锐之师,以超常规的工作方式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展现了一支震不垮的水文队伍精神。
一是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全面开展生产自救和水文测报工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灾情发生后,我局立即启动了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并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内,10余支救援队伍同时前往重灾区开展救助。所到之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怵目惊心;或茫然、或惊恐的眼神随处可见,一个个死里逃生的惊魂故事随处耳闻……
地震之后的前3天,震中汶川出现了风雨交加、持续低温的天气;同一时间里,都江堰、北川、汉旺场、甘溪等重灾区水文站所在地与汶川一样交通瘫痪,通信中断,停水、停电,余震不断,没有食物,无处睡觉……
地震时的五月正值汛期,灾区的水情、水质状况牵挂着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得知已形成大量堰塞湖时,我局随即抽调全省骨干力量组建了6支勘测队伍奔赴一线,后又与驰援的部水文局,长江委水文局,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水文局的精锐部队在水文专业组的领导下,组成10支突击队和水情、水质、设备技术3个专家组,每日往返奔波于各大堰塞湖及重灾区供水水源地,循环采集水文及灾情数据,并及时送达各个抗震救灾指挥部。
据不完全统计,抗震救灾中,水文收集的监测数据达一百万余组,通过分析预测,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水情信息5540份、水情通报14期、水情预报29站次、水质简报110期。
二是加强领导,靠前指挥,水文领导团队在全系统水文抗震救灾中起到了主心骨和核心力作用。
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四川省水文局干部职工一直与灾区测站职工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给了受灾水文职工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同时,也凝聚了全系统职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特别是我们最初到达受灾测站时,测站职工总会把之前积累起来的恐惧、孤独和无助全部倾泻在哗哗的泪水之中。他们说,见到我们,就像见到娘家,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希望。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部水文局组建的以蔡建元副局长、长委水文局王俊局长为组长的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水文专业组到达四川,他们深入一线,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并亲自参与踏勘,研究排险方案和避险工作。整个核心团体成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在绵阳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增加后,我们又随即成立了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水情测报指挥中心。在唐家山堰塞湖上下游80多公里范围内布设了10多个人工和自动监测站点,安排了20余人次专业人员忍受恐惧和蚊虫叮咬,坚守监测岗位20余天;在抢通保通都江堰至汶川道路过程中,我们又成立了工作组长驻震中映秀镇。
在震后交通瘫痪、通信中断的日子里,阿坝、绵阳、成都水文局领导班子都较好地发挥了核心的作用。在地震后的12分钟,阿坝水文局罗华强局长便冲向受到严重震损的水文短波电台室,通过对电台不断的喊话和调试,最终打通了这条汶川通向外界唯一联系通道,并在第一时间内把汶川的灾情发布出去,让中央及时了解到汶川的灾情,让震中汶川人民看到了生的希望。同时,阿坝、绵阳、成都等水文局在不少单位工作瘫痪、人人自危的情况下,组织有序,坚持工作,充分展示了水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三是全力以赴,携手抗灾,水文赢得了崇高荣誉和社会尊敬。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含着泪水,流着汗水,拼着性命,采取了"5+2"、"白+黑"的工作方式连续作战,没有周末,常常半夜还在召开会议。全系统水文职工全力以赴,众志成城,鏖战一线。
我们忘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为了监测到准确可靠的水文数据,我们的水文人多次进入重灾区北川安装、检查测验设施设备和进行现场水文监测。
为了灾区及下游人民能喝上放心水和防止可能发生的瘟疫蔓延,我们的水文人下到江河湖库,采集水样,连夜举灯送检分析。
为了让唐家山堰塞湖尽快排险,我们的水文人三上唐家山,每次都单边徒步17个小时,并坚持在唐家山坝顶开展了为期140多天最艰苦的工作。
为抢通保通都汶路,我们的水文人又在震中映秀老虎嘴连续战斗了38天。
……
我们水文人除了克服无水无电、臭气大、蚊蝇多、灰尘大、潮湿、酷暑和长期不能洗澡等生活上的困难外,还要在每一次危难时刻急中生智、想方设法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水文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之举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6月6日,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来到四川绵阳看望指挥部专家组成员,一坐下来他就伸出大拇指讲到:"现在我们要安全、科学、迅速地排除堰塞湖的险情,要制定科学的工程除险方案和群众的避险方案,水文监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你们的工作,关系着我们整个除险,关系着群众的安全。"
陈雷部长、蒋巨峰省长及绵阳、遂宁等地方政府领导也多次看望慰问水文职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水文工作者在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流后,部水文局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称"在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工作中,水文测报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文冒死冲锋,顽强拼搏,超常规监测,……为监测泄洪除险过程和保护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决策信息。"
在北川等临时管制的重灾区,水文工作服就是我们的通行证。所到之处,驻守官兵无不敬礼放行。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四川省委授予我局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在四川水利系统是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家。此后,四川水文系统先后有4个集体、16人次受到部、省级以上表彰。这给水文抗震救灾工作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四川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及网络媒介多次对水文坚守灾区一线的先进事迹进行追踪报道,特别是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和新闻发言人都由水文人担当,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外通报抢险最新进展情况,水文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二、启示—水文要在自然灾害中“继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水文能在抗震救灾中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其致胜法宝是什么呢?水文在地震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能不能在其它灾害中也发挥同样关键的作用?水文应该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把握主动?通过抗震救灾经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我们可否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拓宽思路,尊重自然,充分发挥水文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面前的作用。
水文根属水利,但其工作范围却频超水利,正是基于这种原因,2007年,我局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水文11234发展思路。提出了要围绕构建"和谐水文"的主题和实现"数字水文"的目标,在以"支得准"、"支得住"为重点搞好水利服务的同时,还要搞好防汛抗旱服务、经济服务和社会服务。这正反映水文超越水利发展的"大水文"思路。
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水质监测,泥石流、地下水监测,空中水计算,墒情监测,行洪论证等与其它行业有交叉的项目都跟我们的专业和服务关系密切。可以说,水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文。这次地震,看似与水文无关,最后水文却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还要在水文职工中广泛宣传,树立起"大水文"和"多领域服务"的观念,力争在所有涉水自然灾害面前我们都能率先行动,一展风采。
同时,我们还要尊重自然,在研究防止自然界对人伤害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防止人对自然的伤害。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水文在调研课题、行洪论证等方案制作时一定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放在首要位置,避免"人类伤害自然、自然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
二是立足应对重大灾害,着力加强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
这次抗震救灾应急除险,大量技术手段的应用、大批科技设备的投入,均成为我们打赢水文抗震救灾过程中大小战役的利器。
在抗震救灾中,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自动测报系统使用太阳能电池,通过卫星传输信息,受气候限制小,特别适合使用在地处灾区深处、人不容易到达的地区。"5·12"特大地震虽然损毁了不少自动测报系统站点,但真正不能工作并且短时间无法修复的站点仅有汉旺场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在处置举世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过程中,我们与上海瀚讯联合建设的唐家山排险视频系统举世瞩目,发挥了直观及时的现场观测作用。同时,我们采购的全站仪、ADCP等易携带,易操作,在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水文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当然,我们在投入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的同时,还要有原始测报工具和手段的备用,一切从实际、实战、实用出发,确保出现极端状况后,我们能够应对有方,游刃有余。汶川的第一份震灾信息通过阿坝州水文局水文短波电台发出、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时通过浮标测流等传统的测报手段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以构建和谐水文为契机,建立起良性的人才成长和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除检验了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是对四川水文乃至全国水文队伍能力、作风、品格、精神的一次全方位检验、锤炼和升华,充分展示了水文精诚团结、和谐发展的传统美德。长委水文局,江苏、河南、湖南、河北、重庆、浙江等省水文局,云南丽江、黑龙江牡丹江、黑龙江伊春、河北邯郸、河南许昌等市(地)水文局或分局,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还纷纷伸出援手直接向我们捐款,全国兄弟单位或发来慰问电,或打来慰问电话,给了我们抗震救灾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但和谐不等于发展,发展还需要人才支撑。这次抗震救灾就暴露出了我们专业人才的匮乏:水文人才多,拔尖的少;传统人才多,新型人才少。唐家山原驻守的两名水文职工对先进的测验设施设备达不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后来,科班出身、能熟练运用各种测验仪器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唐训海被陈雷部长钦点驻守唐家山;救援空军能在当时运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派专机送唐训海一人上唐家山。这不但体现了人才的价值,也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的储备,要组建能征善战、兼职常备的水文突击队,以保证在各种灾害发生时能派得出来,打得硬仗。
四是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快水文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水文事业。
地震是灾难也是机遇。这次抗震救灾的实战经历为今后快速用兵、指挥作战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是,通过这场战役,也暴露出了四川水文站点不足、投入不足,多年积累形成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通过灾后重建的机遇,树立起抓灾后重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灾后重建作为水文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契机,变灾难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除要利用灾后重建补充站点、完善功能外,我们还要在管理体制上抓机构升格、参公管理和双重管理机制,在灾害多、水文基础薄弱的地区或争取建分局,或常驻巡测队。2007年,川南洪水显示出水文服务的薄弱环节,2008年汶川地震又一次证明,水文站点合理、有水文局机构的地区服务就强,反之则弱。成都、阿坝、绵阳有水文机构常驻,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和服务能力。德阳、广元等没有水文机构常驻,其采集到的信息和服务能力就相对滞后。四川是按流域设置的水文机构,雅安、达州、内江等水文局幅员辽阔,如果出现大范围的灾害,其服务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其遥远的距离也难以使其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
三、建议—从全国层面统一推进发展和改革
从“5·12”地震的经历和体会中,有些工作我们还感到力不从心,希望得到水利部和部水文局的支持:
一是统一改革。由于地方各省政策和领导思路不一样,各省水文体制改革力度和进度都各不相同,有的省甚至很难启动。根据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改革模式,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进改革,统一名称,统一规格。
二是加大投入。加大中央对省区的投入,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水文的投入也千差万别,希望能全国水文一盘棋,在加强流域水文投入的同时,全面考虑省区水文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弱势省区的扶持。
三是落实法规。《水文条例》因为缺乏有力的执法监管支撑,其赋予水文的行业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实施,特别是水文审批制度在水事决策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落实,双重管理体制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四是贮备力量。加强人才和设施设备的贮备,宁可备着不用,不能用时无备。希望今后能从政策上、资金上为各级水文部门物资贮备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以上是通过“5·12”抗震救灾经历后提出的思考和探讨。真心地感谢为抗震救灾做出贡献的人们,真心地希望灾难少一点,阳光多一点,世界更和谐,祖国更富强,人民更安康,水文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