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 韩正江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近年来,重庆水文工作在部水文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思路,围绕贯彻落实《水文条例》和水利部与重庆市签署的《共建统筹城乡水利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大胆探索,抢抓机遇,把握重点,乘势而上,不断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法制建设,着力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参谋和前哨作用,在防洪抗旱、城乡饮水、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重庆水利发展与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水文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以提升。
一、多措并举,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我们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成效"的总体目标,坚持水文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快了水文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一)切实抓好前期工作
围绕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完成了《重庆市"十一五"统筹城乡发展水文规划》的修编,规划总投资由原来的0.6亿元增加到了2.8亿元,为全面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及时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冰雪灾害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尽快恢复和新建全市水文基础设施提供了依据。分期分批完成了黔江水文巡测基地及防洪水位站、重庆市防洪雨量站、重庆市防汛水文站等一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与此同时,先后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地下水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库区水生态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了市发改委的正式批文,计划从2009年起全面开展河流泥沙监测,及时发布《河流泥沙公报》。同时,正在编制的规划还有《重庆市水文发展"十二五"规划》、《水文站网规划及功能评价报告》,并尽快完成编制工作,上报部水文局审查。
(二)强力推进工程建设
一是基本解决了区县报汛盲区,实现了城市报汛全覆盖。全市40个区县中38个区县城市临河而建,长期以来,仅有30个区县有水文报汛设备,2008年我市全面建设了璧山、铜梁、大足、永川、荣昌、垫江、梁平、酉阳等8个区县的水位、雨量自动遥测设备,具备了开展洪水预报的基本条件,实现了城市水文预报全覆盖。
二是全面推进了雨量站、水位站遥测自动化改造工程。我们抓住冰雪灾害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完成了全市所有人工报汛雨量站、水位站的自动遥测站改造,全部实现了无人值守,既提高了报汛质量,又解决了长期困扰水文管理的委托观测用工方式的法律风险。
三是配合抓好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编制了《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情采集子系统2008年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历时2个月时间,完成了陈家桥等11个水位监测站、25个雨量站和5个墒情固定站建设,填补了梁滩河等中小河流水文信息监测空白,为沿线城区及重要乡镇提供洪水预警预报信息的问题;同时也以弥补雨量和墒情监测站点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是开展了全市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模型研究。在部水文局的指导下,针对重庆特殊的地形气候特点开发了适合重庆的洪水预报预报模型,并将这些模型融入重庆市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系统,改变了原有手工预报的落后模式,实现了系统自动预报与人工交互预报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洪水预报的精度性与有效预见期。
五是加快推进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批复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用地,并落实开发银行信贷资金3000万元,近期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主体工程将完工。
(三)积极落实建设资金
近年来,我们在努力争取中央投资的同时,通过反复汇报、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大了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达成一致意见,凡属有中央投资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中央投资之外,余下的建设资金由市基建统筹资金和市财政水利专项资金各安排50%。市财政局还承诺,在确保水文基本运行经费的前提下,逐年加大对水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保证中央安排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全额落实到位。2008年,我市水文事业投资达到5600万元,是2007年的4.67倍。预计2009年全市水文投入将达8000万元,2010年将突破1亿元,水文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创新思路,水文行业建设管理实现新突破
2008年,我们以贯彻《水文条例》为主线,以理顺管理体制为核心,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大力推进机构升格,不断优化职能职责
一是通过反复汇报,市政府主要领导于2008年4月批复同意按程序开展市水文局机构升格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机构升格请示及方案等材料的起草工作,并报送市编委通过了审查,待市委常委会审议。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积极协调重庆市编办,在继续加强市水文局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将全市水文资料使用审查、专用水文站点建设审批及水文资料汇交管理等三大行政许可职能赋予了市水文局,目前各项新职能履职情况良好。从2008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水文资料的使用审批工作,并于6月召集市级22家设计单位召开了水文资料审查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工程设计咨询成果质量和行政具体措施,规范了水文资料审查工作的具体内容。目前已开展了潼南县大石桥水库、垫江盐井溪水库等可研报告所用水文资料的审批工作。认真组织了黔江区水务局、市水文局渝东南基地、重庆乌江电力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阿蓬江流域濯河坝和细沙河水位井设计报告书》进行了审查工作,标志着我市专用水文测站的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法制化阶段。草拟了《重庆市水文资料汇交管理细则》,并计划近期组织召开全市水文测报及资料汇交工作会,以进一步加强水文行政和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管理基础档案。
三是积极争取部水文局及市物价局的大力支持,出台了《重庆市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费标准》,在94标准基础上增加了5~8倍,进一步完善了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机制,为重庆水文有偿服务收费提供了保证和依据。
(二)认真学习借鉴经验,全面完成全员参公
在国家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之际,依照《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我们决策、实施了参公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全面完成了参公工作。一是组织专人考察了湖南、广西等水文局参公情况,吸取其参公工作好的作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市编委、市人事局等部门,并多次到劳动人事及社会保障部汇报,说明和介绍水文工作的特殊性,最终得到了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市人事局于2008年8月正式批复市水文局全员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二是严格按照《公务员法》规定,积极完成了参公的各项工作。目前,128名正式职工全部通过了考试和体检,完成了录用、确定职务和套改工资等工作,全市水文系统干部队伍更加稳定。
(三)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升行业队伍素质
以质量年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水文业务技能技术培训。如承办了全国第十七期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上岗培训班、举办汛前技术培训班、水文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班、水文职工技能培训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班,以及开展了水文业务技术技能竞赛等,大大加强了水文职工的队伍建设,提升了水文职工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提高重庆水文的对外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大力举办水质监测上岗培训,对各区县水利系统从事水质监测分析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水环境监测能力,为我市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和做好饮水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各级政府确保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四)着力推进依法行政,逐步规范机关管理
一是积极推进水文法规体制建设。邀请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等专家组成立法调研组,就重庆水文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广西、湖南、江西等兄弟省区学习水文立法先进经验。通过组织专家讨论、网上征求意见、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了《重庆市水文条例》,今年有望正式出台。
二是切实加强水文维权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针对我市水文监测设施及环境屡遭破坏和影响的实际,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水文监测工作的合法权益。对汤溪河、龙河、濯水河三条河流上游水电站严重影响金子、石柱、濯河坝等水文站测报功能的行为依法进行了法律维权,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全面完成了水文测站保护范围的划定和确界立碑工作,开展了测站房产国土证的办理工作。
三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立足行业和机关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于2008年底修订了《市水文局基本管理制度》等20项综合管理制度、9项业务管理制度和2项应急预案,并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健全了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创新思路,水文服务领域获得新拓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及站网优势,使水文从传统的为防汛服务,向为水生态监测、地下水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旱情监测等多领域多方位服务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水文服务范围。一是开展生态监测工作。为了消除三峡库区消落带给库区人民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我们承担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监测的任务,编制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将搭建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网络,全面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日常监测,为三峡库区突发生态事件进行预警和库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地下水监测站网项目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计划新建80处基本监测井,逐渐建立完善我市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三是开展水土保持泥沙监测。在部水文局的大力支持下,首批为长滩、石柱和温泉三个水文站增挂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的牌子,开展了泥沙监测工作,全面分析和掌握水土流失泥沙时空变化规律,为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四是组建水文仪器设备专业维修队,开展水文仪器设备维修。在成立渝西、渝东北、渝东南3个水文维修队基础上,计划组建一个设备维修部,实行水文设备管养分离,并加强对维修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维修队伍的业务技能技术。
四、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
一是争取市人大出台《重庆市水文条例》,为进一步加强水文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创造条件;二是争取市质监局出台《重庆市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为专用水文站审批提供法定依据;三是继续推进水文机构升格工作;四是进一步拓展水文服务领域,全面开展河流泥沙监测,及时发布《河流泥沙公报》;五是编制完成"十二五"水文发展规划,为水文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各位领导,同志们,重庆水文工作与先进省市、与兄弟单位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借这次水文工作会议的良机,认真学习大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