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管理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2009-05-16

 

大会会场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恕诚主持会议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致辞

 

 

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致辞

 

    中国水利网站5月15日长沙讯  (记者  邵自平)  5月15日,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管理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此次会议由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举办,旨在搭建中国涉水各利益相关方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为中国水资源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言献策,推动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恕诚主持会议。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会议并致辞。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到会并致辞。


  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国际义务,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汪恕诚介绍了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在促进水资源综合管理事业上所做的工作。他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带领全体伙伴成员单位,进一步发挥优势,协助各涉水部门改善水资源管理,通过推动水资源综合管理,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环境,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胡四一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等,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而且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胡四一强调,全球变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要未雨绸缪,从最坏处着想,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战略措施,特别是要研究针对极端气象事件的有效适应措施,提高应对复杂条件下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是要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批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三是要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四是要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重点加快西部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五是要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建立和完善河口海岸地区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抗御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对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区进行人工回灌。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


  会上,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张九天博士、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国玉、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王国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分别作了特邀报告。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伙伴单位代表约12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来源:中国水利网    5月15日
  

作者:邵自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