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铜鼓县县长杨玉平发言
铜鼓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6.2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建设的小水电站75座,总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其中民营水电站68座,装机2.12万千瓦,通过近10年的发展,水电与医药、化工、竹木加工已成为我县四大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找到了水电发展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开创了农村水电与水能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几年来,我县依托水能资源优势,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引导下,把建设民生水电作为山区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关于加快小水发展的决定》、《农村小水电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土地征用、林木使用、税收、信贷、电量上网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规范水资源开发程序,使水电发展有力而有序。实行“自建、自管”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县内外客商和民间资本投资水电建设,从而掀起了大办农村水电的热潮,在水电开发建设中,支持并鼓励当地农民以投工投劳,征用土地,山林补偿和提供建筑材料等方式入股建设电站,让农民每年能从电站中分得红利,并形成长效增收机制,加快了山区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
我县的红苏村是省定贫困村,过去农民靠挖笋、砍树卖钱为生。该村欧阳淼生联合四户农民建起了全村第一座水电站、装机600千瓦。在他的带动下,只有98户农户的红苏村有47户投资入股兴建了9座水电站,装机4000余千瓦,年发电收入达400万元。人均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1680元和空白增长到2008年的5500元和20万元,每户农民每年可从电站分得红利上万元。农民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当地村民的福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焕燃一新。富裕起来的农民筹资500余万元修通了20余千米水泥路,新建了农民街,成立了业余文工队。红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以电富民的“红苏现象”成为全国农民办电的典型,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报道。
农村小水电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以来,共解决了851贫困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增加水库库容1200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8000亩,解决了饮水不安全人口2.5万人,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151千米。由小水电提供的电量占全县用电量的90%以上,农村用电量迅速增长,电气化水平逐年提高,丰水期代燃户率达43%,调整了农民生活用能结构,使劳动力得到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文化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提高了城镇化水平,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日益呈现。
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富足的电量,低廉的电价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和亮点。我县依托装机1.28万千瓦的大段水电站,形成区域小水电网,实行就近供电,直供到户,吸引了一批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企业落户大段工业园,年可消耗电能5000多万度,既增加了水电企业收入,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村小水电就近供电,使我县竹木加工、茶叶生产加工、采矿、采石等山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状大。排埠村2005年由农民集资兴建了洪家电站装机400千瓦,利用该电站供电,村上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年产值达500多万元,产品运销全国,同时使该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0多亩发展为现在1000多亩。我县带溪乡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过去因为电力不足,电压不稳无法开采,2004年起通过对河流的梯级开发,建成6座水电站总装机2000千瓦,使矿土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作为山区县,特别是山区农民来讲,如果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村水电建设投入,通过新建或对老站进行技改等形式加快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明确国家投入以股权方式进入,权益由当地农民共享,那么社会经济将非常可观。我们坚信,在中央强农惠民政策支持下,坚持建设民生水电的理念,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农村水电事业定将发展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