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临泽县副县长袁斌才发言
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著名的中国枣乡,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及其最大的一级支流梨园河流经全境,全县水能资源可开发量6.45万千瓦,其中梨园河水能资源为4.05 万千瓦。丰富的水能资源,成为临泽县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县坚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向,把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与促进县域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南水电、北选矿、中间延伸产业链”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瞅准灌溉、发电、节水“三赢” 的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制定完善了《临泽县梨园河梯级电站开发建设规划》,规划建设梨园河梯级电站16座,总装机容量3.3万千瓦。同时,针对梨园河附近水泥等高耗能企业群体多的实际,规划建设了梨园河电业园区,把梨园河水系与电站的输水渠道建设统筹规划,衬砌了梨园河河道23公里、渠道22公里,减少了河渠渗漏,缩短了输水时间,水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80%以上,使该灌区年节水量达1150多万立米,年增加节水效益1500多万元。全县1300多眼农业机井有了可靠的供电保障,促进了高新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全县推广高效节水面积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年节水4000多万立米。我县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了本县水资源利用仅限于农业灌溉用水的局限性,增强了水资源支撑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承载能力。
开发梨园河水能资源需要投资很大。面对资金短缺的局面,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同时,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采取内外联合、滚动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融资机制,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2003年我县首次引进外地客商投资近1500万元开发建设了装机容量为2500千瓦的梨园电站后,先后有5家外地客商投资建设水电站6座,招商资金突破1亿元。仅2006年一年就开工建设水电站5座,总投资达9000多万元,占到当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七分之一,占到了梨园河规划总装机容量和投资的41%和46%,创下了全县水电开发新纪录。针对全县水利系统人员多经费不足的实际,县上制定优惠政策,动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投资入股、吸纳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了由水利部门经营管理的梨西一、二、三号水电站,有效缓解了水利部门办公经费不足,并增加了职工收入。截至目前,规划建设的16座梨园河梯级电站,现已开发建设10座,总装机容量2.63万千瓦,占规划建设任务的80%,完成投资1.55亿元,年发电量8500万千瓦时。
充足的电源和多能互补、重复利用的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我县小水电站提供的电量占到全县农村用电量的99%,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农村用电和电业园区所属企业的用电起到了削峰填谷、降低电价、减少线损和降低企业成本等作用。目前,全县农村高压网损降低了2.8%,低压网损降低了6.5%。全县人均年用电量和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分别超过800千瓦时和515千瓦时。全县1000多户农户购买了电脑,架通了宽带,用电炊的居民达到全县居民一半以上的。全县的农产品深加工再不愁没有电力保障。近几年,在我县落户的玉米种子加工、番茄加工、奶制品加工、红枣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已达26家,有力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昔日闲置的千亩扎尔墩荒滩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特色产业带;梨园河20多公里的险工险段得到了全面改造,邻近村社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我县已开发建设的10座水电站,年发电收入24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元,安置就业人员260多人。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实施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创新机制是关键,加强领导是保障,严格管理是根本。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小水电开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梨园河规划16座梯级电站的建设任务;继续把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应用居民家用电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和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