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把节水做为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综合节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总体思路,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大搞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
截止目前我省陆续建设了青岛、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曲阜、滕州等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近千个国家级、省级节水灌溉项目。仅2008年,全省新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200多万亩。 截止2008年底,山东省有近6000万亩农田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节水措施。管道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喷灌、微灌面积达到280万亩。大中型灌区渠道衬砌总长度达到8000公里。20多年来,山东农业用水效率大幅度提升,从1990年到2008年,我省农业亩灌溉定额从270方降到220方,农业水利用系数达到0.57,各种农业节水措施形成了年30亿m3的节水能力,相当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远期给山东省的供水能力。
节水灌溉保证了山东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
山东省粮食生产是在水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发展的。众所周知,山东省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山东省水资源特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相当全国人均水平的1/6,居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亩占有量的16.7%。二是近30年水资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据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我省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41%。三是需求旺盛。2008年山东省GDP总量达到31072.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人口9400万人,按照各方面达到“满足要求”概念计算,2008年山东省缺水总量39亿立方米。上述三个特征决定了山东水资源形势的严峻程度。农业用水是大户,各种新增加的社会用水需求无疑要从农业用水中“调剂”,农业用水比例压缩也就在所难免。山东农田灌溉的用水量从2000年的170亿立方米,压缩到2008年的140亿立方米,减少了30亿立方米,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灌溉面积从7208万亩,增加到7300万亩,粮食产量更是从768亿斤增加到到850亿斤。一方面用水量减少,另一方面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双增加,没有节水灌溉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长期不懈地节水灌溉的支撑,就没有山东农业的今天,更不会有山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农业节水为山东社会的发展立下大功。
节水灌溉是山东粮食再上新台阶的必要保证条件
最近,山东省又制定了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规划。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比2008年提高150亿斤。增产150亿斤粮食,主要途径一是提高单产,二是改造中低产田,三是开发新的耕种面积,四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四条措施中可以说每一条都与水紧密相连,特别是后三条没有水根本办不到,这些对水需求是绝对的。山东经济社会继续快速的发展也是不可改变的,因而对水的需求也是绝对的。未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绝对的,有河皆干的状况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三个需求是刚性的。为解决山东省面临的严重水资源问题,山东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采取了多项重要举措,最为著名的是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预计到2013年通水,近期供给山东水量15亿立方米,远期2030供给山东水量35亿立方米。这些水量只能缓解山东水资源矛盾,而达不到解决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标。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更是山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依靠。但是随着黄河沿途省份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延续了20多年的1987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大幅度压缩了山东省水量配额,由70亿压到58亿(包括大汶河是65亿),这种减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巨大的。社会又在刚性发展,水资源怎么能够满足?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农业与工业社会发展争水的时候,农业总是妥协方。未来争水的矛盾将持续下去,或将成为永恒主题,农业也将毫无疑问地继续妥协下去。因此农业又要发展,粮食又要安全,水的农业配额又要减少,显然节水是唯一出路。为此,农业节水也将是水利发展的永恒主题。可以肯定地讲,没有节水灌溉的支撑,农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也是无从谈起的。山东省在谈到节水成效时,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山东省以占全国1.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灌溉了占全国7.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8.5%的粮食,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10%。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几个比例数不会变化很大,但是后二个绝对值数要大幅度增加。到2020年,山东GDP预计达到68000亿元。以目前用水水平及水资源保障现状测算,总需水量351亿立方米,缺水63亿立方米,到2030年总需水量368亿立方米,缺水77亿立方米。即使采取海水淡化、利用非常规水等等措施,2020年、2030年仍将分别缺水44亿立方米、47亿立方米。如此大的资源紧缺,意味着农业节水的力度也必须大幅度增加,非大力发展不可。
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的动力剖析
农业节水要发展,农业节水的力度要增加,必须要有动力,动力来自哪里?
一是效益动力。效益是推动农业节水的根本动力。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效益。除了保证粮食安全的社会效益之外,节水的社会效益还包括支持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中。节水灌溉形成的节水能力,对工业和生活的支持效益是明显的,对生态的贡献也非常之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挑战。一系列环境问题,紧紧地揪着全省人民的心。河道断流,几乎是有河皆干。地下水位下降,2002年漏斗区面积曾达到27000 平方千米,有的造成地面沉陷甚至导致楼房开裂的严重后果。现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大幅度提升,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少14000平方千米,大部分河道开始常年有水,许多河道成为水利风景区。
另一方面是用户效益。以标准化农业为特征,山东农业开始部分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化农业需要有现代灌溉技术来保障,标准化农业更需要高科技灌溉技术来支撑。当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不单纯的可以实现节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科学灌溉,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山东的各类产业园区,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基地,比比皆是,他们渴望现代灌溉技术为他们提供支持,以使产品品质更高,竞争力更强,获取的价值更多。而节水灌溉技术完全能够满足要求,所以在各类农业基地,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企业家的自然选择,节水灌溉使企业家、国家、农民、社会实现了多盈。
二是政策动力。政策始终是影响农业节水事业发展的关健因素。农业节水,特别是粮食生产节水是典型意义上的公益性节水。因此必须重视农业节水政策,特别是粮食节水政策建设,用政策来推动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用政策来保证粮食生产的用水需求。山东省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粮食生产用水的紧缺程度不象现在这样严重,用水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因此当时农业节水的大政策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就是对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政策比较单一。二是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社会用水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开始急速紧张,保证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因此农业节水受到高度重视,围绕农业节水的政策也越来越多,表现为对农业节水给予的补助增加,山东省财政每年对于节水灌溉的补助由几百万元到5000万元,对千亩以上节水工程给予总投资额30%以上的补助。期间国家还对贷款发展节水灌溉的给予贴息补助,每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节水灌溉资金在10亿元左右。除财政上的补助外,价格政策开始建立,用价格政策来调整农业对用水的需求。这期间在灌区山东推行了“按亩配水,按方收费,预售水票,节约归已,起用加价”制度,有的地方实行了累进加价制度。所以这个时期是山东省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最快的时期,各种节水技术蓬勃发展,各种节水措施不断出现,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节水格局。喷灌、滴灌、管道灌溉、土地整平等节水技术,巴歇尔、无喉道、农用量水计等等测量水技术相继开发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山东省水库灌区测水量水设施与应用模式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委二等奖。2000年以来,山东农业节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节水灌溉技术向着大面积规模化方向发展,节水政策进一步完善,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通知》、《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和《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各种农业基地成为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组织成为推动节水灌溉的主力军,技术节水、政策节水、管理节水三方并进,共同作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一种节水手段,更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保障措施。未来农业节水政策,将围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来展开,以建立“农业生产节水支持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扶持农业节水”的新机制为突破口,从扶持政策(政府建设)和强制性政策两方面入手,构筑全新的粮食节水灌溉发展政策新格局。
三是科技动力。科技进步,是推动节水灌溉发展的最活跃动力。山东省先后开展了“山东省主要农作物高产省水技术研究”、“山东省水库灌区节水灌溉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等24项重大课题研究,有五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省农业节水论坛,形成了共同推进节水灌溉发展的氛围和合力。山东省还自主研制多种节水灌溉设备,以“使用方便、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效益明显”为特征的节水技术为支撑,不断为节水注入科技动力。射频卡自动控制灌溉器是我省首创,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改善了井灌区计量条件,破解了井灌区的管理难题,节水效果达15%;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山东省成功研制出大型渠道衬砌机,大幅度提高了渠道衬砌的效率和质量,不但提高了渠道使用寿命,节水效果也十分显著;我省还先后引进美国雨鸟、以色列耐特菲姆、奥地利保尔、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节水产品,早在1999年引进TDR墒情测报技术,2002年引进激光控制土地整平技术。大中型灌区是山东省粮食安全的基础,山东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50处,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462处,加强灌区节水技术研究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点。山东省方田建设,畦田灌溉、田间整平、灌溉制度研究、品种选用,田间保墒、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引黄灌区灌溉方式上探索出“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停”模式,节水效果明显。未来还将在上述诸多方面,结合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期盼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节水灌溉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应该纳入国家战略,要在国家层面不断研究推动节水灌溉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建立国家节水灌溉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国家节水灌溉投入保障资金,建立国家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体系,在充分考虑价格两面性前提下,确定国家科学合理农业水价政策等,推动节水灌溉向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效方向发展,以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