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上的致辞
农业部副部长 危朝安
(2009年10月25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由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很有意义。我谨代表农业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各位专家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多年来,粮食的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今年的粮食生产,既有连续五年增产的高起点,又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市场波动很大的新挑战,更有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高温伏旱和重大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定信心,共克困难,积极应对,真抓实干,实现了夏粮和早稻增产、秋粮将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成绩来之不易,意义十分重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振了信心,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前,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粮食供给近期无忧,但粮食供给长期偏紧的态势没有改变,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艰巨的任务。主要表现在: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每年粮食需求增量达80—100亿斤。资源短缺约束不断增强。过去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只有1873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气候不确定性的影响加大。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极端天气增多,旱涝灾害频发。近年来,旱涝、冰冻、台风等灾害有加重趋势,受灾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深、受灾频率之高,历史罕见。我们要对当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形势保持清醒认识,决不能盲目乐观,努力做到抓粮食生产的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不少,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每年约有5亿亩左右的土地受旱,成灾面积在1.8亿亩以上,旱灾成为粮食生产最大的威胁。今年粮食生产遭遇了北方大面积冬春连旱、东北及南方部分地区严重夏伏旱,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实行工程、农艺、生物、机械多措并举,蓄水、保水、用水、节水多环齐抓,加快品种选育推广向高产耐旱转变、技术路线向综合集成转变、结构布局向雨热同季的秋作物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下更大力气,下真功夫,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确保粮食面积稳定,稳步提高自给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继续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生产奖补制度,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临时收储制度,健全农产品进口调节机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预祝“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圆满成功!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