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河南:全力抗旱保粮食安全 众志成城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09-11-10

全力抗旱保粮食安全
众志成城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09年11月10日)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去冬今春,我省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全省受旱麦田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七成。针对历史罕见的干旱和可能出现的旱涝急转灾情,省委、省政府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把抗灾夺丰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保灌抗旱作用,夺取了抗灾保丰收斗争的全面胜利。全省夏粮产量达到613亿斤,占全国的1/4,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占全国的1/10,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在特殊大旱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做法是:


    一、全力组织动员

 

    面对我省出现的严重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温总理还亲自到河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我们把抗旱浇麦作为全省中心工作来抓。省委、省政府连续5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102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18个督导组、6个巡视组,对抗旱浇麦夺丰收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春节上班第一天就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听取抗旱有关情况汇报,并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抗旱浇麦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分工负责,深入到田间地头检查指导抗旱浇麦工作。省财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13.51亿元,开展应急灌溉工程建设和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全省各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狠抓落实,保证了抗旱斗争顺利开展。


  二、打好“三大战役”


    我省有着大干农田水利的好传统,从1991年开始就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活动。面对特大干旱,全省各地广泛动员,发扬“红旗渠精神”,全力打好抗旱“三大战役”。一是打好抗旱应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战役。集中12.51亿元资金,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增灌溉面积1239万亩。二是打好抗旱浇麦战役。全省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320万,机电井91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83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6.2万辆次,累计浇灌面积9514万亩次。三是打好农田除涝夺秋粮丰收战役。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的低洼易涝秋播地进行治理,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794.23万亩。


  三、形成强大合力


    开展省直机关“百厅(局)包百县”活动,帮助基层解决抗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水利厅专门抽调12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45个督导工作组,深入全省所有县市,分县包干,驻守一线,督促各地积极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协调解决水源和机具等问题。组织1万多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指导农民对麦田进行科学管理。在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再次派出1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田间,科学指导农民搞好秋粮生产。省财政、农机、气象、供销、石油、电力、交通等部门迅速行动、全力投入,确保了抗旱资金、人力、物力、电力等方面的充足供应。市、县、乡、村组织紧急行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组包农户,层层落实抗旱责任制。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积极投身抗旱保丰收斗争。各级组织和全民的广泛发动,形成了全省抗旱保丰收的热潮,为夺取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 

   
    今冬明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粮食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这次会议部署,学习先进省市区的经验和做法,坚定有力地实施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省领导分包各省辖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制度,继续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主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按计划搞好水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等工作,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步伐,积极推进现代灌区示范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确保313万群众在年底前吃上安全水,尽快启动实施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四是抓好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和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乡村水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五是进一步完善粮食核心区水利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实施。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