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大藤峡:描绘珠江流域“水旱从人、用水无虞”新蓝图
立足西江 服务全局
 
分享到:
2020-12-01
 

  □记者 岳虹

  她是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重要屏障,她是抵御咸潮、守护珠江口的“工程卫士”,她是促进珠江流域水资源均衡配置的战略一环。

  她就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坐拥15亿立方米可调节库容,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综合效益于一身,堪称珠江上的“三峡工程”。

  今年,工程一期建设正式完工,开始发挥综合效益。9月6日,工程蓄水至52米高程,初步具备水资源配置能力,也标志着珠江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守护珠江口

  珠江口,“迎来送往”丰沛淡水,然而每逢10月到次年3月的枯水季节,苦咸海水沿潮汐通道上涌,形成咸潮。

  走进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展厅,一张标注着2005年以来珠江口咸界不断北抬的图片,向人们清晰展示着珠江口受咸潮侵袭面积不断扩大的事实。广昌泵站、联石湾水闸、平岗泵站……周边抽水设施接连被咸潮覆盖,无“淡”可抽。最严重时,澳门与珠海供水的含氯度达800毫克每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的3倍,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用水安全。这个守着全国第二大流量之河的江口之地,竟面临无淡水可用的困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供水保卫战正式打响!

  2015年,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根据水利部对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它将担起“保障澳门、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等水资源配置职责。

  工程选址于珠江入海前最后一个关隘大藤峡出口处,到珠江入海口距离较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电站大为缩短,向下游调水流程短、可操作性强,改变了之前中下游无控制性枢纽的局面。

  建设大藤峡工程,是国家多番考量、慎之又慎所做的科学决策。2008年,在国务院批准的《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中,分析了多种御咸方案:

  取水口上移方案投资大、使用时间短、运行成本高,没有水环境、通航等综合效益,不够经济合理;

  在河口建闸挡咸的方案,涉及航运、河道河口演变等复杂问题,稍有不慎,会带来防洪、生态等系列问题,风险较高;

  在三角洲地区建蓄淡水库的方案,因土地成本过高难以实施……

  最终,大藤峡工程方案以其出色的“综合素质”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自1959年起,几经构想、规划、论证的跨世纪工程,终得实施。

  自诞生之时,大藤峡工程就是关乎流域、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是《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和《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中的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

  “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突出,功能效益显著。工程建成后,流域水资源调度将更加精准,可有效抑制河口咸潮上溯,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期参与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的珠江委防御处处长孙波说。

  西江“水龙头”

  西江是珠江的主流,华南第一长河,年平均径流量占珠江流域的六成以上,比流域内另外两条重要河流北江、东江的总和还要高出约1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水量丰沛的水脉并没能利用到位。不妨从一次“千里调水”谈起。

  2005年1月17日16时许,随着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的一声令下,贵州、广西交界处、西江上游天生桥水电站以56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放水,人造洪峰滚滚而下,跨越1336公里,历时20余天,向下游城市群送去8.43亿立方米淡水。“救命水来了!”珠海、广州、中山等五市“痛快”取水5000余万立方米,结束了淡水短缺的困局。

  紧急调水取得成功,但却发人深思:“千里调水”路线长、协调难度大,本是“应急行动”,却被迫进行了近20天。为何要“舍近求远”?为何不在近处取水?工程短板是症结:所有已建水库均距离三角洲太远,中下游没有具备调蓄能力的枢纽,且工程多以发电为主。整体来看,工程体系对西江控制力不足,仅控制了流域面积的1/3、水量的1/4、咸潮最严重时段水量的15%。

  必须给这一江好水在更近处装好“水龙头”,补齐短板。2005年9月,在大藤峡水利枢纽项目重大问题咨询会上,专家及政策制定者达成共识——工程必须承担水资源配置任务。

  大藤峡工程交上了这样的答案:

  同其他骨干工程配合,可使受控流域面积从1/3提至56.4%,受控水资源量占比从1/4提至56.8%,到珠三角的调水流程从1000公里以上缩短至388公里以内,用时从7~10天减至2~3天。

  15亿立方米的可调节库容,使水资源调度更加灵活高效,供水保证率大幅度提高;蓄好用好这“一盆水”,可在枯水期增加对珠三角的供水量,最大可增加达2亿多立方米,迫使西、北江三角洲地区咸线下移;可使思贤滘等关键河段的压咸流量保证率和生态流量保证率从约80%提至97%。

  此外,大藤峡水库在枯水期发电服从水资源配置,力保供水。

  现在的大藤峡工程已蓄势待发。“目前,水库可调配水量近7亿立方米,已初步具备应急调配功能,如遇咸潮上溯、水污染等威胁水安全的突发事件,能在3天左右向珠三角紧急调水。”大藤峡公司总工办主任严来光说。

  等到2023年工程全部完工之时,这“一盆水”还是解决桂中地区120.6万亩耕地、138.4万人干旱缺水问题的金钥匙。

  大藤峡工程,补齐了原有工程体系可调蓄库容不足导致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的短板,让一脉清水更好地“为我所用”,在西江水系骨干水利工程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

  保障大湾区

  推动大湾区建设是重要国家战略,“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是大湾区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当下,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因地制宜,兼顾补淡压咸和水资源空间调配,化解供需矛盾。在这之中,有“大湾区供水安全屏障”之称的大藤峡工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大湾区包括广东省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分别位于三角洲西岸和东岸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用水故事。

  从沿街挑担卖水的担水妹,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建设第一个对澳供水的水库——竹仙洞水库,再到澳门援建8亿元、总投资高达300多亿元的大藤峡工程,不同的时代坐标,见证着对澳供水能力的飞跃提升。

  澳门绝大部分自来水原水取自珠海境内极易受咸潮侵扰的西江下游。为了储备足够的淡水输送给澳门,珠海不断建设水库、输水管道等,准备更多“水缸”存水。

  大藤峡工程闸门一开,仿佛拧开了西江的“水龙头”,丰沛淡水一冲而下,两三天便能进入珠海的“坛坛罐罐”,澳门用水无虞。这和要花10天左右等来千里之外的“救命水”相比,真是又快又好!

  压咸补淡满足了大湾区“西岸成员”的供水需求。东岸“伙伴”水资源供求紧张的情况,也亟待解决。

  珠三角东岸是大湾区的经济重心,香港、广州东部、深圳、东莞哪家不是用水大户?东江作为其主要水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30%,逼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必须从外流域引水补充。

  从哪里引呢?需考虑两点:要有充足水量,要有成熟的工程保障。放眼流域,西江气势磅礴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大藤峡等骨干工程调蓄能力显著;北江水量远不如西江,江上的飞来峡水利枢纽主要承担北江自身的水资源配置任务,西、北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还要靠西江骨干水库。

  答案一目了然:将西江水引至珠三角东岸,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大藤峡工程在全面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科学调度,枯水期经过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珠海澳门供水工程,可为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等大湾区重要城市输送清洁水源。”孙波说。

  大湾区以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未来,同“世界四大湾区”的其他三位成员——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大湾区具有巨大潜能,也将面临更为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大藤峡工程强大的水资源存蓄调节能力,肩负为大湾区未来腾飞提供强力支撑的使命,是“大湾区供水安全的重要屏障”。

  东江供不应求,北江能力不足,大藤峡工程作为西江水系具有战略地位的枢纽,它对珠江流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西江。珠江委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珠江流域将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继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流域重大水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安全可靠、空间均衡、调控有力、智能绿色、集约高效”的流域骨干水网。而大藤峡工程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将立足西江,服务大局,描绘珠江流域“水旱从人、用水无虞”的新蓝图。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2月1日

岳虹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燃烧青春 点亮大坝
奉献一线诠释“工匠”精神
大藤峡工程抓投资促进度 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应有作用
大藤峡工程右岸首台发电机组全面进入总装阶段
大藤峡枢纽右岸首台发电机组转轮成功吊装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