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开展江源科考实践
用青春力量守护“中华水塔”
7月10日,一支由11名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数智护江源,青春砺担当”武汉大学江源科考实践队,从湖北省武汉市出发,前往青藏高原开展江源科考实践。
实践队首站抵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水流、泥沙与生态相互作用失调等关键科学问题,实践队对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等关键河段开展野外观测,观测内容涵盖江源水文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冻土消融情况及水生态多样性等,从专业角度掌握高原水生态环境现状。
在通天河畔,实践队通过定位、采样和无人机航拍等方式记录母亲河的脉动。观测现场,采石场遗留的砾石、改道的辫状河床和裸露的沙地,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当地生态的脆弱与保护的紧迫性。
在聂恰曲与通天河交汇点,队员操控无人机从120米高空观测到,沙洲上的茂密灌丛通过根系固结泥沙沉积物,可以减缓冲刷,维系河床稳定。队员们驱车深入通天河上游,可见辫状河道纵横交织,沙洲草本植被茂盛,其根系能增强抗蚀能力,维持河道短期稳定。
带队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志威表示,此次三江源科考是一次“行走的思政课”,每一次精准测量、每一回细致记录,都是在为长江大保护贡献青春的力量。
据悉,武汉大学已经连续15年在青藏高原开展江源科考。15年来,变的是不断更新迭代的观测手段,不变的是守护“中华水塔”的初心。一位参与科考活动的博士生感慨:“我们监测的不仅是江源生态,更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根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8日
作者:邓力源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