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米水深处藏着1200年水文“史书”
——探访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潜水员正在水下安装保护体灯光系统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迟诚
重庆市涪陵区城北,乌江与长江交汇处,一道天然石梁如卧龙般横亘于江,这便是承载着千年文明记忆的白鹤梁。
如今,白鹤梁正被长江水下40米深处的博物馆所守护,这里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水下题刻为核心展品的博物馆。前不久,记者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循着历史的脉络,“翻阅”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水位记录,探寻这座“水下碑林”背后的传奇故事。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与“水下碑林”
“了解白鹤梁,要先从了解它的名字的由来开始。”刚踏入博物馆的序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松便向记者讲述起一段古老传说。相传在北魏时期,一位名叫尔朱通威的道人在此乘白鹤羽化登仙,白鹤梁因此得名。这个传说为这段石梁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让历代文人墨客对这里情有独钟。
白鹤梁是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仅在长江枯水期才会部分露出水面。杨松介绍,梁上现存题刻165段、石鱼18尾,其中108段水文题刻连续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水位数据。
“在白鹤梁上,古人以石鱼水标为标尺来记录长江枯水水位数据,这种独特观测水位的方法,比英国人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多年。”杨松介绍,白鹤梁古老的水文资料,为长江的航运事业、桥梁建设、沿岸防洪、城市供水、资源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水文佐证。
随后,解说员罗娅带领记者开启“水下探秘”之旅。我们先乘坐一段长达91米的电动扶梯,下降至长江水下40米处。电梯运行过程中,由投影、灯光营造的水下光影氛围,让记者感觉仿佛穿越时空隧道。
走出电梯,穿过138米的水平廊道,进入70米的环形参观廊道,开始原址原貌欣赏水下题刻。廊道两侧镶嵌着23个圆形观察窗,如同一个个通往历史的窗口。
“透过观察窗,大家就能看到石梁上清晰的题刻和石鱼。”罗娅指着其中一个观察窗说,“正中间那两尾石鱼是唐代雕刻的,双鱼眼睛的连线恰好与长江涪陵段的零点水位重合,古人就是通过观察石鱼露出水面的程度来判断水位高低,从而预测农业收成,比如‘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
“题刻多出自历代文人墨客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几个字最出名。”在罗娅的讲解中,记者注意到这些题刻不仅有水文记录,还有大量的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
白鹤梁题刻涉及历代文人墨客、官员、百姓等700余人,字体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还有少数民族文字,是一条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长廊。
开创全球水下文物保护新范例
“白鹤梁的保护,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攻坚战。”站在参观廊道的玻璃窗前,杨松望着水下的石梁,颇有感慨。他告诉记者,1994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白鹤梁将被淹没在水下40米处,面临被江水长期冲刷、侵蚀的风险。
如何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时摆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那一段时间,来自文物保护、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地质勘探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次次齐聚在涪陵,展开长达数年的保护方案研究论证。
“前后一共设计了6种保护方案,每一种方案都经过反复推敲和试验,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推翻。”杨松介绍,就在保护工作陷入困境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为白鹤梁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
“无压容器”简单来说,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保护罩体,将石梁整体罩住,然后通过净水平压系统,将过滤后的长江水引入罩体内,使罩体内外的水压保持平衡,让题刻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水环境中,避免被江水直接冲刷。杨松解释说:“这个方案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原址、原貌、原环境’保护,既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又能让游客近距离观赏题刻的原貌。”
罩体的密封性是这一方案实施的关键,也是最大难点。工程团队采用了“帷幕灌浆”技术,在罩体周围的岩层中注入特殊的浆液,形成一道防渗帷幕,有效阻止江水渗入。
此外,罩体内的水质净化也是一大难题,由于长江水含有泥沙、微生物等杂质,长期浸泡会对题刻造成损害。为此,博物馆专门研发了一套集循环净化、自动检测与控制于一体的水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过滤、消毒、除藻等工艺,将罩体内的水质控制在最佳状态。
经过10余年的建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建成,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博物馆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它开创了全世界水下文物保护的范例,为其他类似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杨松骄傲地说,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文物保护专家专程来白鹤梁考察学习,“无压容器”方案也被纳入国际文物保护教材,在全世界推广应用。
科技赋能“沉浸式与历史对话”
参观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廊道内的照明系统设计十分巧妙,即使在水下40米处,也能清晰地看到题刻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细节。
“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安装了国内唯一的深水照明系统,采用先进的LED照明技术,并结合复杂的水下工程技术,通过程序化、智能化改造以及光源的合理配置,使题刻处于高光区。”罗娅介绍,照明系统巧妙地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突出所展示的题刻,以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博物馆还设置了长江枯水水文题刻知识图谱触摸屏,游客只需轻轻点击,就能查询每一段题刻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书法特点等信息。
“早就听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很有特色,这次专门带孩子来看看。”来自上海的游客王轩告诉记者,参观博物馆后,孩子不仅了解了长江的水文历史,还对古代书法产生浓厚兴趣,“这种‘沉浸式’参观,体验感很好,大人小孩都觉得收获满满。”
“我们打算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白鹤梁题刻的三维数字模型,实现题刻的‘数字化保存’和‘线上展示’。”杨松介绍,目前博物馆已经启动前期工作,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对每一段题刻、每一尾石鱼进行数据采集。“未来,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在‘云端’欣赏白鹤梁题刻,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杨松说。
此外,博物馆还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白鹤梁历史文化、水文科学、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杨松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白鹤梁不仅成为一座展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更成为一个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平台。”
走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夕阳下的长江波光粼粼。这座隐匿在水下的文化瑰宝,不仅见证了长江的潮起潮落和沧桑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在现代化守护与传承中,白鹤梁的故事不会褪色,它将带着长江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跨越千年,亘古流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23日
作者:迟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