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㘰”为何物?

太湖西苕溪流域独特的灌溉工程

发表时间:2025-08-21

  □本报记者 郑浩伟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新华村村委会中,存放着一块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的圩埯㘰《为㘰塍碑记》的大理石材质石碑。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块碑是清代乾隆年间长兴知县张元善应当地圩长俞某之请,为荆泉区圩埯㘰四座涵洞及㘰堤因上年水毁坍损,勒令重修并确认管理责任的记事碑。此碑立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以16列行楷字记录下将近300年前的民间水利建设始末,十分珍贵,更凝结着先辈们的治水智慧。

  然而,碑文所记的“㘰”为何物㘰记者充满了好奇,随即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却未能找到答案。

  说文解字话“㘰”

  “这个字比较特殊,《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赵何晶的话拨云见日,据水利史学者判断,宋代之前,“㘰”字只是作为“斟”的异体字之一存在,依据是司马光《类篇》只记载“㘰,诸深切。㘰鄩,古国名,在河南,禹后也,通作斟”。“㘰”读作“zhēn”,仅用于表示地名。可是,根据《为㘰塍碑记》中的文字表述,长兴县的“㘰”明显是一种水利工程,这又是怎么回事㘰

  在湖州,“㘰”不读“zhēn”,而是读作“dǒu”。“据说湖州的㘰读音由陡引申而来,由于其围护的区域形如量米的‘斗’,堤身也比平原之圩更为陡峻,所以就有了‘dǒu’的读音;而字形则是根据形声字的造字法,由代表形的提土旁和代表声的斗字组合而成。”赵何晶进一步解释道。

  经“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全国含“㘰”字的地名共411个,其中湖州市达到404个。以“㘰”命名的村落统计,全国共156个,155个均在湖州市。

  元代诗人杨维桢在长兴写的两首诗中,就有关于㘰的描写,如《铁崖先生古乐府·苕山水歌》中的“东盛㘰前折杨柳,西庄漾下纫香芹”,《莲花㘰歌》中的“楝花风残啼鴂舌,莲花㘰上春三月。㘰上女郎齐踏歌,轻衫白苎飘香雪……何处江南最有情,新买莲花㘰上宅”。

  明嘉靖年间的《长兴县志》也有记载:吾邑之田,凡在污下及当水之冲者,必有圩岸围之如斗之状,其名曰“㘰”。

  由此可见,在湖州,先有水利工程,而后在当地人的“发明创造”中孕育了“㘰”的名称。其实,“㘰”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读音虽然还是“zhēn”,但是释义增加了“涵洞”——“(江南)穿㘰於堤之下”。

  另外,湖州当地文化专家、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占强也表示,在湖州出土的汉简中也有“㘰”字,如果能够见到实物或图片,并根据语境分析出其中的“㘰”是否为我们所说的水利工程“㘰”,对确定㘰的形成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分门别类识“㘰”

  形如斗,是历史文献资料中对于“㘰”的普遍描述。其实,如果到了长兴县,仔细观察并切身感受,“㘰”这种灌溉排水工程蕴藏的先民治水智慧便可了解。

  天目山区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暴雨中心,这造成了西苕溪水系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为沿线农田、村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应对这一自然挑战,当地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以“㘰”为核心的水利体系。通过筑圩、开渠、设闸等措施,有效实现了蓄洪、排涝与灌溉的综合功能。

  “㘰是西苕溪水系中以村为单元修建的一个个圩,是一种特殊的圩,形成一种‘水行于㘰外,而田成于㘰内’的格局体系。㘰堤普遍较高,最高的超过10米。每块㘰田的灌排系统主要由防御外部洪水的㘰埂、控制排涝和引水的㘰门、发挥调蓄功能的㘰塘、灌溉排水的㘰渠等4类工程设施组成,共同保障㘰内农田和村庄的用水和防洪排涝安全。”湖州市水利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旭强向记者介绍。

  主要分布在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的“㘰田”乃是河谷高平原区域应对特殊的水文环境、服务农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圩田。与一般圩田的水利矛盾以排涝为主不同,㘰田的防洪矛盾更为突出,是湖州先民在洪水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独特创造,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治水理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

  如今,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防洪、排涝、灌溉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特别是在1999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洪涝台灾害防御中,㘰群与上游水库群共同发挥作用,起到了显著的错峰削峰作用,使得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天目山余脉洪水洪峰推迟5~10个小时进入太湖,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陈旭华说道。

  与此同时,㘰区在长期发展中产生的“㘰长制”“㘰管会”等管理形式,与河湖长制一脉相承,为构筑河湖长管理、幸福河湖,以及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名片持续发挥效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㘰”或许会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向人们讲述独属于它的文化内涵;“㘰”或许也会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近日,记者参加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湖州市水利学会举办的㘰田灌溉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会上,来自文物、水利、社科、国土景观、文史等领域的专家和来自湖州市的专家共同呼吁,深化遗产价值研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价值转化协同发展,为全球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1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