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河套灌区:从扁担箩头到智慧农田

发表时间:2025-05-08
  □李雪林
  姜有财老人的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新丰村,老人家中,有一根老旧又有光泽的扁担,扁担两端各悬着一只斑驳的箩头。这些看似普通的农具,却承载着87岁老党员姜有财的一生记忆,也见证了河套灌区从贫瘠走向繁荣的沧桑巨变。
  “看见这箩头扁担没?每次看到它,就能想起总干渠工地上震天的号子。那时候啊,整个河套的人都扛着这样的扁担与箩头,奔赴在开挖二黄河(河套灌区总干渠)的工地上。”“当年挖二黄河时,肩膀被扁担磨得渗出血来,我就用破布裹着扁担,继续咬牙坚持。”姜老布满沟壑的手抚过扁担上的纹路,像触摸半个多世纪前的岁月。
  20世纪50年代,河套地区农业灌溉条件极为落后,所有渠道都是直接从黄河上开口,靠自流引水浇灌土地。黄河来水量少时,渠道难以进水,导致旱灾频发;来水量大时,洪水又会漫过渠道,淹没良田,造成“天旱饮水难,水大流漫滩”的困境,河套地区深受黄河水患的折磨,百姓们在饥饿与贫困的边缘苦苦挣扎。
  为了彻底改变河套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的取水用水问题,提高灌区的灌溉能力和排水效率,1958年巴彦淖尔决定开挖总干渠。那一年,刚成年不久的姜有财便肩扛扁担,满怀激情,随村里青壮年奔赴头道桥工地,加入了开挖二黄河的浩荡大军。
  当时正值三月,河套地区春寒料峭,他和工友们十多人挤住在简陋的驴圈中。驴圈狭小潮湿,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一场春雨过后,褥子被淋得湿透,甚至拧得出水来。然而,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第二天,天还未亮,他们就又精神抖擞地奔赴工地。号子声响起,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每个人充满干劲。
  挖渠期间,作为班长和共青团员的姜有财总是冲锋在前。他肩负人员管理的重任。每天清晨四点半,他便带着工友们出工,晚上七点才收工。在那个施工机械匮乏的年代,挖渠担土全靠人力,红柳编的箩头要装满百斤土,压得肩膀咯吱响。肩膀和脊背被压破甚至出血是家常便饭,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喊苦,撂挑子不干,大家心里都憋着股劲:渠挖通了,后代就能吃饱饭。
  从1958年到1967年,整整十年间,河套灌区涌现出千千万万的“姜有财”,他们挑起扁担和箩头,用十年时间一筐一筐挖出总干渠,终结了河套“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条蜿蜒奔涌的渠道,为河套平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黄河水,灌溉着广袤的土地,孕育出丰收的希望。
  然而,河套灌区的建设并未就此止步。1975年,为解决灌排水问题,巴彦淖尔市干部群众开挖疏通总排干沟。挖过二黄河的姜有财再次扛起扁担,投身到新的建设中。
  挖总排干沟时,条件虽已经比挖二黄河时有所改善,但为了不影响耕种,挖渠工作是在秋收以后进行的。这意味着,他们又要面对背湿土、冻土块的艰巨挑战。姜有财和他的战友们,再一次挑起扁担和箩头,挖出了200多公里的总排干沟,为河套灌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光如梭,如今的河套平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干渠和总排干沟相互配合,孕育出八百里塞上米粮川。河套灌区不仅成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还于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像姜有财老人这样的河套儿女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他们用扁担和箩头一筐筐、一担担地挑筑出了总干渠和总排干沟,为河套灌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河套灌区也迎来了智慧农业的新时代。无人机在田间地头巡逻,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精准供水,卫星遥感监测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老旧的扁担和箩头依然被珍藏在河套儿女的记忆中。它们如同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河套灌区发展的厚重记忆,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套儿女继续砥砺前行,续写辉煌!
  从扁担箩头到智慧农田,河套灌区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河套儿女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