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佛子岭水库:积淀历史底蕴 谱写文化新章

发表时间:2025-05-08
佛子岭水库大坝 本报通讯员 王恒超 供图
  □本报通讯员 陈新宇
  佛子岭水库拥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治理淮河而兴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在建设时期和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佛子岭水库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近年来,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系统推进水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的创造性转化。2024年,佛子岭水库入选水利部第五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成为安徽首家入选的水利工程。
  聚焦遗产保护 深挖文化内核
  佛子岭水库有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是淮河治理史的生动见证。
  管理处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将水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践行“两个结合”的重要抓手,明确“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创新驱动”三大原则,为佛子岭水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2024年,管理处开展水文化资源普查,累计普查现存水利工程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及人物类遗产共26项,进一步摸清了库区水文化资源“家底”;启动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水文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深挖佛子岭水文化遗产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探索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途径,打造佛子岭水文化遗产品牌。
  佛子岭水库建设初期,专业技术人才尤为匮乏,工地上的青年学生与技术人员白天投身工程建设,夜晚则自发组织学习,围绕水库设计、施工技术等开展学习交流。这种边实践边钻研的集体学习形式,被称为“佛子岭大学”。水库竣工后,这些技术人员又投身到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的建设中,最后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水利水电建设机构工作,均成为技术骨干。据统计,“佛子岭大学”先后培养出5位院士及数百名工程师,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传递这一精神火种,管理处启动了“佛子岭大学”旧址修缮工作,开展场景复原等设计,让“佛子岭大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怀英亭作为治淮精神的重要载体,1954年由同济大学吴一清教授设计建成。在佛子岭水库建成70周年之际,管理处对因岁月侵蚀而损毁严重的怀英亭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使红色地标重现历史风貌。如今的怀英亭,既是管理处新职工入职教育的“红色第一站”,也成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教科书”。这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注入精神力量。
  佛子岭宾馆建设于1953年9月,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设计,是新中国最早的外事接待地点之一。管理处仍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佛子岭宾馆等历史文物开展保护性修复和功能恢复,使其恢复当年荣光。
  除此之外,管理处还编纂出版了《佛子岭水库群志》;完成70万页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抢救性修复珍贵史料,为水文化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将库区古树名木纳入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邀请专家开展古树名木认定,挂牌保护179株……
  推动融合发展 打造文化阵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管理处建成并免费开放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展陈面积800平方米,系统性陈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等实物,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使用的计算尺等工具100余件,毛泽东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批示手稿等珍贵档案30余份,重要历史照片500余幅,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新中国治淮场景,也将新时代治水思路与历史经验深度融合。据统计,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培训等参观者超8万人次,获水利部水利公益宣传教育专项赛三等奖,成为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霍山县首批职工教育基地。
  管理处以“两创”原则重塑水文化遗产价值。将水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工程改造,构建“一处一景一文化”立体展示体系。在佛子岭大坝东平台、溢洪道隧洞等区域打造文化长廊,通过照片展、主题墙等,生动呈现水库建设者的奋斗足迹;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路径,改造建设中国首个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科普馆,通过互动演示、实物展陈等方式,普及水利科技知识,展现佛子岭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迭代升级。
  与此同时,管理处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佛子岭水库文化馆为平台,组建专业化讲解团队,开展“我们的文化我来讲”活动,选拔培养8名优秀讲解员,并在六安市专业讲解竞赛中斩获佳绩。通过定期培训、技能比武,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为传播佛子岭文化储备生力军。
  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子岭水库的实践表明,水文化建设既是传承历史的责任,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下一步,管理处将持续挖掘佛子岭水库的时代价值,推动水利工程与文化、科技、教育多元融合,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