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新安飞虹:苦战数载的“咽喉”工程

发表时间:2024-09-12
 
湘西南的“璀璨明珠”
  □李闯 文/图
  在湖南省西南部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巍峨的水库大坝,有奔腾的渡槽隧洞,有“亚洲第一”的倒虹吸管,还有天然修饰的生态美景,这就是邵阳市大圳灌区。
  新安铺倒虹吸管(以下简称新安飞虹)作为大圳灌区的中枢工程,扼整体工程之咽喉部位,承上启下,以红线串联之姿把灌区连成一体,将上游丰富水资源输送至中部、下部灌区,使得高台旱田亦可得自流而灌溉,下部灌区亦可得水源以长足。新安飞虹,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安装的大直径承插式预应力混凝土倒虹吸管,以其管道之长、管径之大、水头之高等技术指标,曾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获得水电部、建材部颁发的“优秀设计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先进试验奖”。这一工程也曾被写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材。
  大圳灌区地处邵阳市西南高台地带,是历史上“衡邵干旱走廊”的一部分,由于缺水,旱灾频繁,广大农民世世代代过着贫穷的日子。为了造福当代、惠泽子孙,1965年—1979年,数万工程建设者发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科学治水、自力更生的精神,用双手操作简陋的机械和工具,苦战14年,建成灌区主体工程。
  新安飞虹作为大圳灌区的“咽喉”工程,建设者们更是克服重重困难。在1970年立项进行新安飞虹工程建设的时候,国内尚无大直径混凝土管道无渗制作工艺。从1971年开始,工程建设者先试制600米直径混凝土小管,到1972年试制大管,反复改进管壁振动浇注养护条件,改用国产高强钢绞线,采用双向预应力张拉工艺,到1976年5月第一节2米直径大管试制成功,前后历时6年。试制成功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倒虹吸管,其内径2米,长度5.225米,壁厚0.13米,单节重12.5吨。试水后,经测试,单管最大运行压力约18公斤每平方厘米,抗渗标号达到当时的先进标准。
  由于管子笨重,单节管重近12.5吨,且地形复杂,新安飞虹的安装,大部分需要坡地起吊,当时国内外均无现成的施工规范可循,也无现成的铺管工具可用,安装难度大。指挥部组织技术攻关小组,设计制作陡坡与平地两种管道安装车,顺利安装成功。
  倒虹吸工程管线长达5561.66米,进口设计水位高程561.55米,出口水位高程543.00米,进出口落差18.55米,最大工作水头140米,管内流速2.39米每秒,设计流量7.5立方米每秒。这样长管线、大管径、高水头,自主设计、制作、安装的倒虹吸管,管身与接头无渗漏,国内外罕见。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压力、大口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设计生产安装等技术已跨进国际先进行列。
  碧水泱泱,绿木苍苍;巍巍倒虹,凌空横渡架长廊。今天的新安飞虹,借着“十四五”规划的东风,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平台,“内外”都在发生着变化。
  目前,新安飞虹工程运行效果良好,有效解决了多山地区存在高地形差、高水头差的灌溉水运输问题,灌溉涉及武冈市文坪镇、司马冲镇、稠树塘镇、晏田镇、新宁县高桥镇、黄龙镇等6个乡镇53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0余万亩,受益人口8万余人。
  可以说,新安飞虹不仅是灌区农田灌溉的保障,更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新中国水利建设重要成就的历史见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如今,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带动灌区内的中小工矿企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9月12日

作者:李闯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