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犹县:“三色”水文化的魅力
□通讯员 曾防修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山水资源丰富,水文化底蕴深厚独特、历史悠远,“青、红、绿”三色的上犹水文化显现了璀璨千年的赣鄱优秀传统文化。
山青水韵造化人间
上犹水文化源远流长,古时被诸多文人墨客讴歌颂扬。双溪晋代摩崖石刻,刻有“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漱浅浅,波涛汹汹,壁立中柱,羲文是宗”四言诗,石刻者沉醉于锦绣山水之间,眷恋着这片乡土;宋代名将李纲巡游上犹江“狮象把水口”时,感受自然的壮美与险峻,挥毫泼墨留下了“回首渐觉长安近,有志终令瀚海清”名句,满怀激情憧憬国家未来,表达了他的坚定志向。公元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与京都上庠馆师上犹人士阳孝本乘舟穿行上犹江,慨叹绝伦的山水风光,把酒临风挥毫写下了“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的绝世佳句,至今世人传颂。
红色水利万代传
上犹水文化最为代表的就是上犹江。上犹江蜿蜒曲折,地势落差大,多年来,上犹江相继建成了阳明湖、龙潭湖、南河湖、仙人湖、罗边湖等五个大中型发电站,湖与湖之间首尾相连,像一根银线串起五颗明珠,形成了“一线串五珠、一江连五湖”的壮美景观,气势磅礴。上犹江水力发电厂(也称阳明湖电厂)是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时期苏联重点援建开发项目之一,是国内首座坝内式厂房发电站。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共和国摇篮瑞金开展革命斗争时,庄严承诺待到革命胜利后要送给赣南苏区人民一个“小太阳”,上犹江水电站正是这个“小太阳”。
在上犹江上游的营前镇有一条“红军渠”,这是上犹红色水利旧址之一。1932年4月,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第五军红一师,经赣县江口出发,经信丰、大余、崇义等地到达上犹,担负着赤化赣南西河地区,打通与湘赣的联系,将湘赣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的任务。红军进驻营前苏区后,彭德怀总指挥发现当地群众农田灌溉困难,便带领红军官兵与苏区群众一道新建了万潭子石陂和一条宽约1米、长约3公里的引水渠,使大片旱田变成了良田,还在万潭陂水圳头的青条石上刻了“翻身谋利益,产业归工农”的大字。从此,营前人民鼓足干劲闹革命、抓生产,巩固苏区革命斗争的胜利成果,农田连年喜获丰收,农民终于吃饱饭,翻身当了主人。当地群众为感恩彭德怀和红三军团,就把这条渠道称为“红军渠”。
二百里犹江尽是人间图画,七十余年巨变光照深山明珠。如今,雄伟的上犹江水电厂依然巍然屹立在赣南这片古老的红土地上,营前那条红色水渠,依然年复一年默默地灌溉着营前这片红色土地。
绿色水保扮靓上犹大地
曾几时,生态让步于工业建设,一度导致环境大伤元气。原本有着“赣南茶叶第一村”“赣南客家门匾第一村”美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梅水乡园村,却因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恶化,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思痛前行。上犹县突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大胆创新,筑牢“绿色制度、清洁河湖、美丽岸线、绿色发展、生态文化”五道屏障,念好“江湖经”,做好“水文章”,坚持“山上山下治理并重、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村环境整治同步”,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索总结出了“三治同步”(治山、治水、治污措施同步实施)和“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生态净水、产业护水、宣传爱水)的“园村模式”,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区处处呈现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
竹头围小流域水文化公园充分利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荒滩整治,是融水文化展示、水利水保科普教育、乡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水文化公园。“这里原来是大面积的荒滩草泽,灌木杂草茂盛,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虫遍飞,大家出行都绕着走。如今,原先的荒滩变成了水文化公园,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享受水文化熏陶,又方便了我们出行。”年过六旬的村民胡继有见证了樟树下荒滩变成水文化公园的艰辛历程,感慨颇深。如今,油石河清澈见底,两岸水生植物绿荫成蔟,水文化公园内清新整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条模拟上犹江的人工河道,把上犹江呈流域梯级开发利用的五个发电站大坝浓缩模拟成型,使“一线串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跃然重现。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上犹的“三色”水文化还在一代代传承和发展,彰显出丰富深远的魅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9月4日
作者:曾防修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