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罗适:开台州造闸史 做清正为民官

发表时间:2024-05-23

罗适塑像 资料图片

  □王世冲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浙江台州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罗适进士及第,之后历任桐城县尉以及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后擢升为提点两浙刑狱和提点京西路刑狱等职。从政三十余年,罗适为官清正,勤政为民,所任之处政声斐然,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罗青天”。同时,罗适还以治水功绩卓著而闻名。他首开台州造闸的历史,还曾在多地疏浚河道、兴建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开化民智 清正廉洁

  罗适进士及第出任安徽桐城县尉时,桐城地瘠民贫、风化未开,又逢时疫肆虐,百姓迷信巫鬼,死者接踵、惨不忍睹。罗适当即决定以医制巫,用科学观念教育邑人,革除当地信巫不信医的陈俗陋习。他亲至四乡调查后,勒令焚巫所、毁巫像、禁巫医。同时,罗适筹措资金召请名医,设药局、汇良方,免费为百姓诊治,并钻研医术,主持编校治疗瘟疫的医书《伤寒救俗方》,并将药方刻石勒碑,告之天下,以示后用。罗适还出私俸买药,救济贫病交加的民众。罗适离任时,桐城百姓感激涕零,皆颂其德,称其为“父母罗令”。

  在山东泗水县令任上,罗适勘察山川地势,分析水患之由,谋划水利之事,发动百姓筑堤建闸、开渠排水,变荒田为良田,招徕外出逃荒者返乡耕种,使数千户家庭得以安居乐业。然而,户部使者却想趁机渔利百姓,中饱私囊,罗适严词相拒,力保百姓权益。在曹州济阴县令任上,由于触犯权贵,罗适被弹劾,济阴父老哭诉相留者竟达万人。朝廷明察隐情,为其复官。在开封府陈留县令任上,罗适还负责管理府内刑狱案件。当时,陈留司法官员玩忽职守,关押无辜,敲诈勒索,敛财无度,造成冤案无数。罗适秉公执法,惩治黠吏,罢免庸职,亲自审理积案,为冤狱者平反,把无辜者释放回家,一改陈留司法界积弊之风。

  兴修水利 体恤民情

  元丰元年(1078年),罗适徙任扬州江都县令。江都近长江,水患频频,田地荒芜,百姓深受水患之苦。罗适请教治水经验丰富的苏轼,采用疏浚与筑坝相结合的方法,率领民众兴修水利,修复年久失修的大石湖,灌溉良田千余顷,使得粮食亩产成倍增长。远近百姓还纷纷请求修复圩塘沟渠,罗适广纳民意,一概应允。他动员和组织百姓修筑大堤以防海潮侵袭,疏通涝水排入长江,先后复建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五十五处,灌溉良田六千余顷,自此江都多年水患基本消除。江都百姓欢欣鼓舞,均奔走直呼,“生我黎民罗青天”。

  与此同时,罗适在处理诉讼案件时以诚心待民,以公正办案。在任期间,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公务之余,罗适还赴郊外各地视察,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有人讥笑罗适,事必躬亲太过劳累,他对答道:与其委托下属办理,百姓如有不尽之情,哪有自己耳闻目睹来得真实?罗适还慷慨解囊,营制药剂,供给患病的贫苦百姓。

  在江都任职期间,朝廷议定“盐法”,使者欲乘机强加于民,各县皆屈服施行,唯独罗适以此法不合江都为由不予实施。他坦然道:为国爱民,即使得罪,何憾之有?罗适调离江都时,百姓十分不舍,万人相送。因感念罗适之功,江都百姓在法华寺为其建生祠,请著名学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称颂其“风节凛然,国士也”。此碑记现存于扬州江都区邵伯中学。

  首建水闸 解决纠纷

  元祐七年(1092年),罗适回到了阔别二十六年的故乡,出任两浙路提点刑狱。他巡行浙东,到了黄岩县。黄岩位于温黄平原,以三大官河(由于是地方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水道,故称官河)为主干的人工水道,构建起发达的河网水系,孕育了繁华富庶的江南粮仓。罗适到任后,详细勘察水利建设情况,发现黄岩依山濒海,地势西高东低,常受山洪和海潮侵袭,易涝易旱;当地大多以“埭”蓄水灌溉,上下游农民常因埭堰蓄水问题而发生纠纷。罗适精心谋划,决定改埭为闸,在河道分段筑堤建闸,通过闸门启闭实现蓄水调水、防涝抗旱,从而有效解决高低田之间水量不均的矛盾。

  年逾花甲的罗适亲自主持工程,带领百姓修建台州最早的六座水闸:常丰、清混、石湫、永丰、周洋和黄望;疏浚灵山、驯雉等八乡的官河河道九十里,沟通大小支流九百余条。从此,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受益良田七十多万亩,温黄平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河网蓄泄系统,黄岩也有了“黄岩熟、台州足”的美誉。

  与此同时,罗适为了解决黄岩百姓无粮的困境,来不及上奏朝廷,擅自打开常平仓贷助百姓。朝廷得知后,念及他恤民为国,决定从轻处理,调任他为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即所谓大宋提刑官。罗适赴任后,严肃法纪,惩恶劝善,严厉打击地主权贵横行不法的行为。他以王安石“方田法”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安定民心。宋哲宗曾褒扬其清正为民的高尚品质,后人也称赞其为“元祐名臣”。

  元符二年(1099年),罗适告老还乡后,仍念念不忘家乡水利建设,积极参与疏通城北颜公河工程,重修桐山石桥。罗适一生,以治水为己任,又堪称清官廉吏之典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