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开漕节的习俗

发表时间:2024-04-11

通州大光楼 于汝文 摄 

运河主题浮雕 唐建

  □张群琛

  元代诗人贡奎有诗作“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京城内,运河畔,休整了整个冬季的船工在春天将漕船推进河中,开始了新一年的漕运生活。岸上,枕河而居的人们用隆重的仪式,求“坝神”保家人平安、祈漕运顺畅,这就是漕运鼎盛时期,北京通州大运河边独有的仪式——开漕节。

  习俗由来已久

  每年农历三月初,来自山东、河南的头帮漕船陆续抵达北京通州。据《通州志》记载,明朝时由于漕船太多,航程远近不同,为规范漕运秩序,规定了各帮漕船到达通州的日期。这些漕船在通州仅可逗留十日,到期必须及时返航,漕运秩序井井有条。头帮漕船抵达通州时,通州主管漕运官员都要在石坝和土坝这两个漕运码头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坝”仪式,以示庆贺,民间俗称“开漕节”。

  开漕节不仅纪念第一艘漕船的到来,管理运河的官员还要祭拜疏浚运河的功臣吴仲。据记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避免破坏皇陵风水,废弃了引水的白浮堰,通惠河被切断水源,泥沙淤积,逐渐淤塞。明嘉靖初年,御史吴仲力主重修通惠河,并得到明嘉靖帝批准主持重修工程。

  明嘉靖七年(1528年),吴仲治河成功,不仅将通惠河河口从张家湾北移到通州旧城北门外,还将通州至张家湾的河道进行了疏治,使漕船及其他各种船只可直接开到通州城,减少了陆路运输的困难和费用,水运也畅行无阻,繁荣了京畿的经济文化。因此,通州的商民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集资修建了一座吴公祠,以纪念他的作为。此后,开漕节的习俗一直保留,直至清朝末年北运河停漕。

  如今,在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东岸能看到吴仲的雕塑。顺着公园西门向园内走去,还可以看到一组巨型浮雕,上面就雕刻着开漕节的习俗与盛景。

  官祭严肃庄重

  据史料记载,开漕节分为官祭与民祭,其中官祭就是运河官员祭祀,其场面十分庄重。祭祀当天清晨,仓场总督率坐粮厅官员及其所属军、白粮经纪和掌管石坝的州判、掌管土坝的州同,各按身份着官服或礼服齐集石坝东并按等级列队。每人高举三炷香,向石坝几案上的吴仲等四人牌位鞠躬礼拜。

  这四位都是疏浚通惠河的功臣,吴仲当年力主疏浚通惠河,为朝廷分忧,为人民解难。另外三位疏浚通惠河的功臣分别是何栋、尹嗣忠、陈璠。

  牌位的摆放讲究顺序,吴仲居中,何栋在左,尹嗣忠在右,陈璠在后。长生牌前供奉着鸡、鸭、鱼等供品,两旁摆放涂着金粉的木质巨烛。这时石坝东西两侧鞭炮、鼓钹齐鸣。坝北端雄狮紧按绣球蹲坐,坝南端雌狮护着幼狮俯卧。

  司礼先朗读颂扬吴仲之功的通惠祠碑记,读毕挺举手臂高呼:“参礼。”祭祀者在弦、管、笙、云锣雅乐声中,伴着轻击慢敲反复三次的鼓点,将香高举过顶三躬身。

  在“礼成”声中,众人随仓场侍郎退立坝南侧。司礼呼“诸贤退位”后,四童子左捧长生牌分别坐上肩舆,在雅乐声中自石坝北侧台阶缓缓而下。此时,唢呐在前方高奏,仓场侍郎率众随后恭送至卧虎桥南。继由州判与数名经纪恭送入天后宫南侧门,经南夹道至通惠祠归位。

  最后,仓场侍郎与坐粮厅官员到卧虎桥东南的掣斛厅视察后,南行登上大光楼,凭栏俯望粮船,检验开春后第一批漕粮。经纪持斛、斗、升等量器,陆续到掣斛厅校测准确,然后去石坝南侧祖斛庙,将量器放在斛神供桌前的铁斛旁供奉,并焚香祷祝,表示所持量器既符合国法又得到神的认可,公道之心人神可鉴。

  民祭热闹非凡

  今年67岁的赵义强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自幼出生在运河边的他熟知运河、漕帮文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开漕节,但是从祖辈口中得知的细节,再加上查找的史料,他逐渐还原了开漕节民祭时的盛景。赵义强说:“人们欢度开漕节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赵义强说,历史上,尽管每年开漕节的时间集中在农历三月初,然而准备工作从惊蛰之后就开始了。最先忙起来的是船工,运河上冻前船工们用绞关将一艘艘漕船拖到岸上,然后底朝天放置。现在船工们拿着工具、油漆在岸上对漕船进行保养维修,等到河面的冰完全融化,漕船就下水了。

  在岸上,船工的家人也忙了起来。赵义强介绍,历史上民间开漕节的庆祝范围在今大光楼至天桥湾小区之间,开漕节期间人们会在这里临时搭上一座戏台用来庆祝。大光楼、石坝码头附近是开漕节的主会场,人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坝神、祭河神等。真正的热闹则从现今葫芦湖开始。运河龙灯会、小车会、花会等组成的队伍从葫芦湖出发一路向西,走到现今天桥湾小区附近,然后再折返回葫芦湖。

  在运河边,一场场热闹的杂耍吸引着无数人观看。单臂举石锁、仰卧蹬磨盘、叠罗汉、耍石礅……演至高潮时,一彪形大汉的双肩、两腋各扛夹一袋粮食,再加背上驮的粮食,大汉负重超千斤。民间相传,有如此神力之人乃“坝神”附体。

  此时身着明朝服饰的巡坝戏登场。饰演官员的演员穿着纱帽圆领装扮,饰演随从的则是青衣小帽,他们皆戴纸糊面具。巡坝队伍前有锣和长号开道,随之有伞、扇,回避、肃静、官衔牌,官员乘肩舆居中,后有数排官兵气势威严。经掣斛厅(今通济桥西南小公园)、石坝楼,南行至土坝,在防御外河水的土坝上巡查一番,再向南行到坝口黄亭子巡查,然后返回。巡坝戏中,官员在石坝上边巡视边说,跟随人员唯唯听命。据记载,这是还原吴仲治理通惠河时巡坝的场景。祭坝后,每年繁忙的漕运也就由此开始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4月11日

作者:张群琛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