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颐和春晓听泉声

发表时间:2024-04-04

昆明湖春色 本报记者 陈思杰

  □楚建锋

  春暖花开,一抹抹春色渐渐在颐和园内蔓延。沉寂了整个冬季的昆明湖苏醒了,万寿山在昆明湖中的倒影清晰可见。西堤山桃花盛开,微风扬起一阵阵“山桃花雨”拂面而来。远山蒙蒙,湖光潋潋,塔影桥身,倒映水面,虽为人工,宛如天开。

  1750年,乾隆帝为庆贺母亲六十大寿,在明代“好山园”旧址营建清漪园。工程历时15年,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之美,美在昆明湖。水域面积占颐和园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不但让颐和园水色一天,美景无双,更让西山有了灵动之气。

  水,是都城的命脉。时间追溯至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上京会宁府正式迁到燕京,更名中都大兴府,开启了北京作为大国都城的新纪元。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人口的重要聚集地。此前,燕京西郊的“西湖”(今广安门外莲花池)水系,大致可以满足辽以前的城市供水需求。中都的建立,城市用水需求成倍增长。故而,海陵王以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蓝本,把燕京的东、西、南三面向外扩展,引西湖和洗马沟(莲花河)水入护城河,建起了一座深壕环绕、里外三重的都城。同时,金人把目光投向了西北郊外西山脚下丰富的湖泊和泉脉,再引城西的百泉溪、丽泽泉等平地泉流作为水源的补充。在此基础上,他们尝试把西山脚下的水源水系与中都的城池、园囿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中都水运保障体系。

  泉迸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这是《帝京景物略》对西山支脉玉泉山丰富泉水的记载。西山所处的太行山脉和北部的燕山山脉,是北京五大水系的发源地。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和泃河,从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分别流入渤海,使北京奠定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形胜。

  据《北京泉志》载,粗略地统计,西山有泉一千二百多处,有名的包括玉泉、迸珠泉、裂帛泉、试墨泉、涌玉泉、宝珠泉等,还有难以计数无名小泉遍布。因而,有了金章宗在西山留下的“八大水院”,其中包括:位于凤凰岭,现称黄普院的圣水院;位于妙高峰山麓,现为法云寺的香水院;位于阳台山,现称金山寺的金水院;位于阳台山南麓,现称大觉寺的清水院;位于香山山坡,现为双清别墅位置的潭水院;位于玉泉山麓,现为芙蓉殿的泉水院;位于石景山双泉村北的双水院;位于樱桃沟村北,现称栖隐寺的灵水院。

  “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垂虹”,位于玉泉山麓,因“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成为西山众多支脉中最特别的一处泉水。明代诗人胡广在《玉泉山》一诗中描绘:“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萦折如虹悬。”诗中所述的泉水不是涓涓细流,而是飞流直下,足见其气势如虹。

  昆明湖的前身名为“瓮山泊”。在泉水开发利用中,昆明湖被赋予了更多使命——金人远引玉泉山的泉水以利漕运和农业灌溉。玉泉山泉水开发利用较早,金代已负盛名。

  原来,瓮山泊曾是一片湿地。瓮山,是西山余脉,一座断山,土石裸露很少生长草木,因形为凹又似瓮,得名瓮山。也有传说,有一老叟在凿山时掘到了一个石瓮,大于常瓮数倍,瓮中藏着数十件宝贝,老叟拿走了瓮中的宝贝,把瓮放在了山的西面,此山便叫瓮山。

  瓮山成泊,是因瓮山背后是逶迤的金山,与秀丽的西山相连,山南又是玉泉水汇成的湖泊。当年西山脚下有很多丰沛的水源,在瓮山的西南方,一方面有丰富的地下泉水涌流,另一方面有玉泉山流出的泉水汇集而成湿地。因方圆七里,又称七里泊。

  金朝迁都燕京后,通盘考虑了中都的水源情况,将玉泉山一带的泉流向南引,在青龙桥建闸截流使其向南注入瓮山泊,并修筑古西堤,将七里泊与京城之间的西来之水隔开,形成一片湖泊,这片湿地便是七里泊。然后引水南流,穿过五六里的“海淀台地”通向高梁河。有了沟通瓮山泊和古高梁河的长河,高梁河水量大增。从此,北京城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山水系成为助推北京城发展的主动脉,为金中都的漕运、城郊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4月4日

作者:楚建锋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