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渠碧水润泽“赣南粮仓”
团结水库为梅江灌区重要水源地
团结水库
灌区渠道施工
梅江灌区工程最大的控制性工程——花斜渡槽浇注拱座
在江西省梅江灌区工程花斜渡槽建设现场,工人们顶着烈日正进行承插式满堂脚手架作业,这里距离梅江灌区工程最大水源地——团结水库约2公里。按照计划,渠道工程将于2024年3月率先发挥效益,一泓清水通过水渠润泽灌区北区28万亩良田。
破解红色热土发展“水瓶颈”
位于赣州北部的宁都,曾经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96年前,中国革命的星火从这里燎原。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备战,指挥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中的“黄陂大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气壮山河的红色诗篇在这里谱写。
如今的宁都县是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作为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宁都现有耕地89万亩,年产粮食4亿公斤以上,占赣南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被誉为“赣南粮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果说宁都县像赣南版图上的一片树叶,那么由北向南、先后汇集570多条大小支流、贯穿县境腹地的梅江,就是树叶的叶脉。作为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梅江为“赣南粮仓”提供绵延不绝的“活水”。
然而,“活水”却不能有效为粮仓“解渴”。
宁都地处武夷山余脉和雩山山脉之间,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山区地形条件制约,存在早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效益发挥不够、灌溉条件差、水源保障程度不高等短板。苏区振兴启动前,宁都乡村供水保证率曾经低至48%,全县人均灌溉面积仅0.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全国平均水平的44%。
“我种了70亩大棚蔬菜,现在水渠流经距离长的点位有时漏水,一到耕作旺季还会缺水。”在长胜镇大岭背村,村民柯群生无奈地说。长胜镇是农业产业大镇,全镇农业从业人口13 597人,耕地46 520亩,蔬菜大棚4 000亩,种植脐橙、白莲、烟叶16 550亩,种植业发展都需要水,但现在靠天吃饭、旱季无水可灌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宁都全县89万亩耕地中,只有一半农田依靠小型水库或水陂等作为主水源。由于小型水库来水量偏少、可供水量不足,实际保灌面积仅约20万亩。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翻开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新篇章。2021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陆续实施。
在一道道寄寓着深情关切的时代号令下,水利部同步开启了对口支援宁都的非凡征程。
曾经,在宁都县固厚乡东排村,一个小水坑就是全村近500名村民的日常饮用水供应点,如今早已大变样。
十余年来,在水利部一任又一任挂职干部的倾情帮扶下,宁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61.2万农村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当地父老乡亲就此告别了挑水喝、用水难、水质差的历史。
2014年以来,水利部五任挂职干部带领干部群众走遍了宁都的山山水水,建成小型灌区70余个,完成城区水厂扩建和覆盖全县的110余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或提升,组织实施走马陂、洛口、石上等3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全面夯实宁都县水利设施根基,在发展水利造福老区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宁都县实际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路径:新建小型灌区,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谋划大型灌区,系统性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其中,梅江大型灌区的建设思路得到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专家领导的认可,成为破解宁都水瓶颈的有效之策。
创造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赣州速度”
梅江灌区工程位于宁都县梅江干流两岸,于2020年8月开始正式启动,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梅江灌区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全国2022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和6项新建大型灌区项目之一,并写入了2022年江西省政府、赣州市政府和宁都县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2022年开工建设。
在水利部第四任挂职干部陈何铠的大力推动下,赣南干部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梅江灌区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前期工作共24个专题的审批,创造了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的“赣州速度”,为工程的建设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9月,梅江灌区工程规划报告形成;11月,项目通过专家评审;12月,江西省政府批复同意。
2021年1月,梅江灌区工程列入“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2年3月,可研获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4月29日,初步设计报告获江西省水利厅正式批复;5月,项目开工前置的各专题专项报告全部获批,一个体系宏伟、结构合理、功能清晰的梅江灌区工程呼之欲出。
梅江灌区由三大灌片组成,其中北区灌片是宁都粮食主产区和梅江灌区城乡供水核心区,以巩固“米袋子”、保障“水缸子”、丰富“果盘子”;西区灌片是宁都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核心区,助力宁都丰富“菜篮子”,打造成为赣东南蔬菜集散地和赣南蔬菜产业发展主产区;南区灌片是现代设施农业示范推广中心重点建设区域,助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示范区。“梅江灌区工程将打破传统灌区的界定范围,利用智慧水利技术,将供水向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园地及林地覆盖,打造节水灌区、生态灌区、智慧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施工设计单位负责人段雪莹介绍道。
2022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的统一部署,梅江灌区工程渠首段开工;11月,梅江灌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听到梅江灌区全面开工的好消息,我没吃早饭就来了。这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大好事。”63岁的曾福生是宁都县东山坝镇种粮大户。2022年11月8日,在梅江灌区工程开工仪式现场,他不停地用手机记录下这一难忘瞬间。
回头看,项目建设进程的每一步推进,都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汇聚了水利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宁都的倾力支持。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宁都人民将梅江灌区称为“幸福渠”,作为首个江南丘陵山区大型灌区,梅江灌区工程创新提出“长藤结瓜”的设计理念,建成后可提前实现全县22个乡镇79万城乡居民供水一体化,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3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2.5亿公斤,助力农民人均年增收近2 000元。这让宁都父老乡亲更加坚定守护好“赣南粮仓”,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决心。
加快建设解渴“赣南粮仓”
“3、2、1,起爆!”7月7日晚,随着“嘭”的一声巨响,梅江灌区项目红星隧洞工程首爆完美落幕。
红星隧洞作为梅江灌区工程南区唯一水源连通工程,总长927米,其作用是将青塘灌片红星水库的水引至梅江灌片的蛇皮坑水库,以满足该灌片的农业用水需求。在长达336公里的梅江灌区工程蓝图上,22处水源工程、26个隧洞、14座泵站,51处渡槽以及5个大型倒虹工程通过渠道和管道相连,载着赣江源头的活水如一条青色的巨龙,纵横群山沟壑,穿梭原野果园,在广袤的红色土壤上绣出了一幅壮丽的“龙图腾”。
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刚过,脚下饱含水分的土壤还十分泥泞。绿油油的稻田中,总干渠A3-6标段施工便道上,数十辆工程车载着砂石料依序前行,前方铲车正快速将刚倾倒的砂石铺平压实。高频度使用加上隔三差五的强降雨冲刷,这条便道已在本月进行三次维修了。“当前老百姓的一季晚稻谷正在灌浆。总干渠建材需求大,为减少农田占用和供水中断,我们主要靠这条便道进出。南方天气复杂多变,好在我们准备了预案,能够做到即损即修,保证道路通畅和施工顺利。”华水公司现场技术人员王磊边调度机械边介绍情况。
据了解,梅江灌区工程项目总投资42.29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16亿元。为加快项目推进,宁都县积极克服天气影响和地形地质制约因素,根据灌区线性工程特点纵深向开作业面33个,日均投入施工人员860人;同时组建项目临时党委,制定廉洁工程实施方案,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互助组等,广泛开展“党建+”活动推动党建进工地,全面激活各参建单位潜能,已完成投资8亿元。
“我们将充分利用下半年施工‘黄金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锚定水利工程建设‘大禹奖’目标,狠抓质量安全,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跟进田间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工程早日建成投入使用。”项目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李明对建好梅江灌区工程信心十足。
“灌区正在清表,这里有一座您家的祖坟要迁移哟,麻烦您配合。”征拆工作专班工作人员正电话联系村民。“灌区搞建设,好事哇!我今天就跟公司请假,明天上午就回来落实选地迁坟。”正在外地务工的洛口镇古夏村村民李大深热切回应。
“去年因为缺水,果子减产。能不能把渠道线路往我的果园方向挪一挪,施工会占用栽植用地,我提前移植好。”石上镇脐橙种植大户曾连生跑到项目部来寻求改线。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项目建设指挥部同样热闹非凡。据一线征地拆迁工作人员反映,梅江灌区工程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广大群众一致拥护和配合,征拆进展非常顺畅。
据了解,2022年7月,为实现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的有效衔接,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50余名专家深入22个乡镇76个村的田间地头,召集水稻、脐橙、大棚蔬菜以及白莲种植大户,召开25场次座谈会,形成了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的实施方案,为项目骨干工程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提供了强大助力。
时隔一年,7月27日深夜,指挥部会议室灯火通明,水利、发展和改革、财政和银行系统的负责人正聚在一起为田间工程的资金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田间工程是打通用水终端的‘最后一公里’,‘三个同步’慢不得。今年专项债发行额度减少,我提议,专项债资金优先保证灌区项目田间工程使用。”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曾富有的发言获得一致赞同。这是梅江灌区工程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解决政府投资缺口问题的一个缩影。据悉,宁都县引入长江三峡集团牵头的社会资本,推动其与政府深度和长期合作,在破解项目建设资金困难的同时,利用水利行业龙头央企的管理和技术,为灌区工程快速高质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并有效保障27年运营期的稳定和可持续。
“以后就不用愁了,可以通过灌区管道给山上的果树供水,而且能安装智能化水肥一体的精准滴灌。”种植了近20年脐橙的罗竹安对灌区的建设充满期待。
“梅江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水系连通、河道综合治理、水库建设等工程,共同构建起宁都县域水网,将实现水资源南北连通、东西互济、湖库相连,最大限度发挥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水利部第五批挂职宁都干部,宁都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黄一凡谋划出未来宁都的水网蓝图。
机械轰鸣的工地上,“三年工期,两年见效”标语赫然醒目,吹响了梅江灌区工程加快建设的号角!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梅江灌区工程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合力,积极探索,实现了设计、投融资体制和建设管理三个创新,有关工作成果与经验已在平江灌区、桃江灌区中得到应用,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将为赣南乃至江南地区提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可复制范本。
下一步,宁都县将以梅江灌区建设为引擎,统筹利用中央和省级资金和自筹资金,同步推进水系连通、流域综合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小流域提质增效及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计划2023年完成投资22亿元,为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宁都力量。
邓婉颖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