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广 > 文稿

为民生兜底 给幸福支撑

发表时间:2022-12-28

松柏山水库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

  □陈静 王伟康 伍岱禧

  临近黄昏,贵州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五峰街道中心村的李恒英老人,正拧开厨房里的水龙头,在哗哗的流水中洗菜淘米,准备晚饭。对许多人来说习以为常的这一拧一流,70岁的李奶奶却盼了大半辈子。

  紫云县是贵州省缺水严重、石漠化区占比较大的区域,全县70%的土地面积为山地,50%的面积为喀斯特岩溶地貌,蓄水保水能力差,是安顺市河流最稀少的县。每遇干旱,饮水十分困难,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种玉米都比别的地方矮一截。”安顺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说。

  “以前吃水都是望天水,接屋顶雨水。旱了就要走很远去挑山泉水,一次要走一个多小时,累了就两边肩膀换着休息,经常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来去挑水。”李奶奶揉着肩膀回忆起几十年挑水的日子。李奶奶的老伴走得早,家里的吃水用水,经常都要靠她一个人一桶桶挑来。

  2021年6月底,李奶奶家里终于通了自来水,如今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别提有多开心,“挑水的扁担和水桶再也用不上了。”

  目前,李奶奶家的自来水来自三岔河水厂,这家为紫云县城提供应急水源的水厂自2020年开始布网,向五峰街道办中心村、板香村8个组651户供水。而距县城约20公里正下闸蓄水的黄家湾水库,和背后的一张贵州大水网正蓄势待发,为更多贵州人民提供更加有安全的水保障。

  “一核四区”奠定水网格局

  贵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境内有八大水系,4697条河流。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加上历史欠账,贵州存在着丰水又缺水、水生态环境好但又十分脆弱的叠加矛盾。

  一方面,贵州降雨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受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水利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水资源利用率低,供水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存在着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矛盾。

  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生物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此外,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大与资金筹集较难、水利公益属性强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供水保障面广与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仍然存在。

  可以说,贵州不缺水,缺的是“水缸”,是能把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水利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达3000亿元,500余座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

  “这一时期是贵州水利有史以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生态治理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水利建设成为贵州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周登涛深有感触。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期,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对水利的需求,贵州水利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短板,水利事业任重而道远。”周登涛说,“‘十四五’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建设大水网,满足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贵州构建大水网的意义所在。”

  为此,在国家水网的总布局下,贵州水利系统全面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精神,着眼“提高水安全保障和洪涝灾害防治水平”,以“一核四区”贵州大水网建设为统揽,通过实施“水利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水利“百库大会战”、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加快实施大江大河支流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强化流域防洪调度,整体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一张大水网,将统筹解决贵州缺水短板、水旱灾害威胁、水生态环境脆弱、水工程调控功能受限、水利信息化管理滞后等问题。

  在“一核四区”的贵州水网建设总体布局中,“一核”即黔中水网,以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黄家湾、红枫湖等水库和洪家渡、普定等水电站及乌江、三岔河、六冲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水网,形成南北两条输水主动脉,南部以黔中调水为主,北部以夹岩调水为主,统筹解决贵阳贵安、安顺、遵义、毕节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四区”即黔西北、黔西南、黔东南和黔东北四个区域水网。大水网建成后,将形成立足黔中、辐射全省的系统治理体系,保障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骨干水源工程发挥“顶梁柱”作用

  可以让李奶奶家用水无虞的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就是黔中水网的骨干工程之一。2022年11月14日,黄家湾水库已进入收尾阶段,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目前,黄家湾工程枢纽区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坝、溢洪道、泄洪放空洞、引水发电系统等建筑物及闸门运行正常。坝后电站3台机组已于2022年6月15日并网发电。

  截至2022年10月底,黄家湾水电站已累计发电3697万千瓦时,为安顺市紫云县建设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改善地方生态、拉动地方产业、提高社会效益,对助力紫云县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是建管并行的关键时期,加快项目收尾、强化建后运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正紧盯目标节点,打造优质工程、放心工程、绿色工程。”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公司经理雷顺荣说,“公司将继续强化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深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一核四区’、大水网建设以及集团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的工作提供黄家湾经验。”

  同时,作为黔中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山水库与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乌江、三岔河等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也一片繁忙。

  走进凤山水库,只见几十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施工现场采取人轮休机不停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在2023年6月工程建设达到下闸蓄水验收条件。

  贵州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金遵干渠石板溪隧洞衬砌已全线完工,标志着此条隧洞历时14个月的紧张施工已全部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已下闸蓄水,向夹岩工程全线通水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目前,夹岩工程坝后电站首台机组已于10月初实现并网发电,工程开始由建设阶段向运营阶段转变。”贵州水投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公司负责人杨文介绍。

  捷报一个个传来,贵州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建设完成,已向贵阳通水,马岭大型水库已具备供水条件,观音水库已开工建设,此外,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

  大水网有效提升抗大旱能力

  2022年7月21日到8月29日,贵州平均降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多,全省有6个地州市受旱严重。然而,得益于贵州大水网格局已初具规模,和近几年全省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完善,切实提高了贵州应对风险的抗旱能力,面对严峻旱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贵州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徐先进说:“水利工程的蓄水起了大作用,今年全省库塘蓄水33亿立方米,蓄水量是有保障的,和2013年的同期相比,当时库塘蓄水只有8亿多立方米,通过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全省的水利设施蓄水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保障了城市和农村供水。”

  “我们这里用水方便,沟渠修到田边了,稻谷长得非常好。”虽然旱情严峻,但铜仁市碧江区豹子云村田炳华却没有缺水的烦恼。让豹子云村在持续干旱中仍有灌溉保障的,是库容量217万立方米的豹子云水库,水利工程为应对旱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同属武陵山区的思南县,城乡一体化水网建设支撑起干旱期的稳定供水。

  通过“十库、八厂、七支线、两联接”的骨干水网建设,思南县建成了覆盖全域、丰枯互济的大水网,也使得今年在干旱情况下,全县城乡集中供水工程正常平稳运行,未发生整村大面积较长时间断水、停水、缺水现象。

  “水来了,水来了。”旱情严峻之时,都匀市小围寨街道各里村的水窖里,潜水泵源源不断地把水输送到水窖里,再抽到稻田中。看到有水流进秧田,当地村民脸上笑意盈盈。

  一个个大型水利工程为支柱,天然河道和重要输配水工程为主干,城乡供水管网、灌区田间工程为分支,山塘、山泉等分散水源为补充。在贵州,这张连成网状、互为补给的大水网正托起沉甸甸的民生期盼,送来跨越山水的解渴甘霖。

  目前,贵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已达到134.5亿立方米,“一核四区”贵州大水网格局已初具规模,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工程性缺水瓶颈初步破解。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重点推进黔中水网和黔西北等水资源短缺区域水网建设,同步推进其他区域水网建设,为构建贵州大水网奠定基础。并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坚持“远近结合、大小结合、蓄引结合、城乡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的系统治理原则,以超前思维谋划实施水利项目,到“十四五”末期基本解决全省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如今,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正为贵州带来崭新动能。贵州省水利厅总规划师熊发荣认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贵州水利系统要深入实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省水网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围绕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以赴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水利力量。

  增添新动力,构建新格局。按照中央的总体布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贵州水利正坚决有力推进以“一核四区”大水网为主线的各项水利建设。

  贵州省水利系统真抓实干,目前已开工10个骨干水源工程,计划12月下旬再开工15个,实现全年开工25个目标;完成40座水库蓄水验收,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142亿立方米以上;全年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300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水利支撑。下一步,贵州将对在建骨干水源工程实行清单式管理,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完善和发展水利工程竣工验收长效机制。

  黔山大地,一汪汪碧水正为贵州“四新”“四化”注入源头活水,一处处在建工程正在火热有序抢时间、赶工期。“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的蓝图正在加快变成现实,支撑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大水网正在加快构建,贵州水利人正为更多的民生期盼和美好需求勇毅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2月23日

陈静 王伟康 伍岱禧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