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广 > 广告

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向“新”逐“绿” 步履不停

发表时间:2025-08-26

  祁连山脉东段,雪峰与草原交相辉映。在西营河流域,一座绿色能源丰碑正拔地而起。作为国家“十四五”首批开工抽蓄项目、甘肃省首个核准工程,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建设的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以总投资113.5亿元、装机140万千瓦的规模,在海拔2840米高原腹地,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节能降耗,零碳营地筑牢绿色基底

  清晨的肃南草原,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为建设者营地注入清洁动能。这座海拔2020米的管理营地,12栋融合裕固族风情的单体建筑屋顶全覆盖光伏板,年发电量预计达120万千瓦时,可满足营地80%的用电需求,以“全方位零碳化”设计成为西北高原上的绿色标杆。

  雨水收集系统年回收利用水资源3000立方米,满足绿化灌溉与车辆冲洗需求;施工人员宿舍配备智能节电插座,公共区域采用人体感应照明;营地建设所需的砂石料大都来自施工开挖的渣料,经破碎筛分后重新利用,减少外购建材运输碳排放约500吨……皇城抽水蓄能电站营地处处彰显低碳理念。

  节能降耗更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周期。上水库70米高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中,建设者创新采用“低温碾压+分层养护”工艺,将养护用水减少60%。据测算,项目通过系列节能措施,累计减少标准煤消耗约8000吨,相当于种植4.5万棵树的固碳量。

  生态优先,科技护航祁连自然屏障

  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地处祁连山生态敏感区,项目团队编制《生态保护专项方案》,将施工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影响区,实施分级管控。

  在上水库建设中,最棘手的是742万立方米坝体填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项目技术管理团队构建三维地质建模体系,持续优化动态爆破参数,同时通过不同砂岩的碾压试验,分析排水料渗透特性,确定各部位选择标准,充分利用当地砂岩,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障坝体渗透稳定质量。

  在隧施工中,1号施工支洞需要穿越5条断层破碎带,项目团队运用BIM+GIS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将传统“爆破-支护”模式升级为“超前探测-精准开挖-即时加固”的智能工法,每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2米以内,支护及时率达100%。洞内安装的智能监测系统与人员定位装置实时联动,确保施工安全与山体稳定。

  生态修复同步跟进,让工程建设与自然修复形成良性互动。项目专门设立生态恢复班组,在施工迹地播撒披碱草、冰草等乡土草种,成活率达90%以上,并且安装野生动物防护栅栏。检测中心数据显示,施工区域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地表水质量始终保持Ⅱ类标准。

  智慧赋能,科技利刃破解监测难题

  “这是锚杆无损检测仪,能像听诊器一样判断锚杆锚固质量。”在地下洞室施工现场,检测工程师黄宇正将传感器吸附在岩壁锚杆上,屏幕上的应力波形实时反馈结构状态。截至目前,这台设备已完成8743根锚杆检测,较传统锚杆拉拔检测效率大幅度提升,且避免了破坏性检测对锚杆锚固系统的二次伤害。

  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洞室群总长超过7公里。为摸清地质“脉搏”,项目团队配备探地雷达、智能三维电视成像检测仪等“黑科技”,构建起立体监测网络。

  智慧工地系统让高原施工如虎添翼。在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无人机巡检传回的高清影像与各作业面数据实时融合。“我们将5G技术与物联网结合,使设备利用率提升30%,施工效率提高40%。”项目总工程师王俊涛介绍,通过智能系统优化,1号施工支洞提前15天完成493米进尺,为引水系统施工打开关键通道。

  系统管理,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创新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将绿色理念融入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枢纽布置,减少林地占用120亩;施工中实行“一洞一策”“一坡一方案”,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定制生态保护措施;运营期将水库打造成高原湿地景观,形成“发电+旅游”的多元效益。

  项目建立“开挖-加工-回填”闭环管理模式,开挖后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坝体填筑和边坡治理,实现“零弃渣”;混凝土拌合站采用废水回收系统,经三级沉淀后重复利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0%;钢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租赁系统动态调配,损耗率同比下降18%。这种资源利用模式每年可减少建筑垃圾处理量约5000吨。

  项目还通过建立跨专业协同机制保障绿色施工落地,成立生态保护领导小组,每周召开协调会解决生态问题;与高校合作共建“祁连山生态监测站”,长期跟踪工程对周边植被、水文的影响;邀请当地牧民担任生态监督员,形成“专业团队+当地群众”的双重监管体系。这套机制确保了生态保护措施的执行力,使工程建设与草原生态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

  绿色典范,重塑西北能源生态版图

  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每年可消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2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相当于为祁连山新增30万亩森林。

  生态效益正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带动当地200余名牧民就业,参与工程运输、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4.5万元;营地建设采用的裕固族建筑元素,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积累了资源;施工中培育的耐寒植被品种,已在周边草原推广种植1000余亩。

  作为中国电建在西北地区首个“投建营”一体化标杆项目,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实践为高海拔抽蓄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推动抽水蓄能行业向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作者:贺小平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