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广 > 广告

水美琼州大地 添彩幸福河湖

发表时间:2025-02-18
  □王子月 陈益江 李芳
  在独具海岛水系特点的海南省,河、湖、海共同缔造了城市的繁荣兴盛,同时增进了民生福祉。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寄予了“生态立省”的殷切期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海南省水务部门立足生态立省,锚定幸福河湖建设目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结合水务工程项目,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系统治、强管理”,统筹河湖高标准管理、保护与发展,努力为民生福祉“加码”。
  如今,海南在幸福河湖建设的广阔实践中,用一个个生态自然优美、人文环境浓郁、人水和谐共生的海岛河湖,写下以水为脉促进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全域治理 打造清洁美丽的宜居河湖
  行走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的田间道路上,目光所及是广袤的稻田,村民们弓着腰抛秧、插秧,清澈的南湾河沿田边流淌而过,一幅生机盎然、人水和谐的乡野田间耕作画面映入眼帘。
  类似的图景,在白沙县随处可见。作为海南岛重要的核心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白沙县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大河流的主要发源地。海南省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80%的集水面积在白沙县境内,水资源丰富。
  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白沙县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的核心。
  落实落细河湖日常管护长效机制是首要任务。白沙县在区域内所有河流沿线共安排了380名管护员,常态化开展河湖日常巡查和卫生清理整治等工作。“对于全县的河湖,我们会不间断、不定时地航拍,如果发现问题会及时组织相关执法部门前去处理。”白沙县水务局河湖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业勇介绍。
  纵深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重要抓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是海南自贸港“六水共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白沙县村落众多,区域水系复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艰巨。为此,白沙先后启动4个农村污水治理修缮项目,集中建设和修缮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了650个村(队)的农污治理。积极打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营样板,完成5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营样板建设任务,有效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实现常态化净化,为全省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2022年,白沙县被省治水办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营样板试点市县。
  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并行推进的还有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前两年,光吉河又脏又臭,我们都绕着走。”在光吉河旁锻炼的居民回忆,“如今水变清了,我们天天来附近散步、跳舞。”
  光吉河儋州市段的美丽嬗变,正是海南省将“城市伤疤”变为“城市印记”的鲜活见证。
  2024年,儋州市对光吉河黑臭水体全面清淤,清除河道内污染源,严格水域岸线管控,确保水清河畅;建设生态补水泵站,采取中水回用的方式,把市污水二厂尾水通过泵站输送到光吉河口,每日可提供1.2万吨的生态补水。昔日“黑臭水”蝶变“幸福河”,环境好了,城市美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显著增强。
  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当前,儋州市在那大城区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及截流并网工程,同时新建污水主干管,完善补齐城市排水管网,杜绝雨污水合流进入光吉河,从根源上彻底消除黑臭水体。
  2024年,海南15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全省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重焕生机活力。
  全民参与 打造多元共治的开放河湖
  冬季的海南温暖如春,一河清流、两岸秀色,游人在美舍河岸边悠然漫步,尽享舒适时光。曾经,这里因污水直排、污泥积存等问题,让百姓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
  改变,源于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4月,海口市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围绕“生态修复”“服务民生”等理念,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以水体治理惠及民生,美舍河再度焕发生机,水质稳定保持在Ⅳ类及以上标准。2023年,美舍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
  水质改善后,如何形成河湖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续写幸福河湖建设的“后半篇文章”,是摆在美舍河面前的新难题。
  社会参与、多元共治是解决之策。
  2024年3月,海口美舍河畔,海南首座河长驿站在海口市琼山区桂林社区揭牌成立。这座温馨的驿站,既是河长的调度、议事、办公场所,也是“民间河长”、志愿者、河湖管理员、保洁队员的休息场所;既是河长制、水生态保护、“六水共治”的宣教场所,执法、巡逻工作人员的会商场所,还是公益活动中心和河湖管理受理投诉服务中心。
  河长驿站旁建设了琼山区凤翔街道主题公园,更好地营造爱河护河的浓厚氛围。公园内以河长制为内容的标识牌、宣传展板随处可见,不时有散步锻炼的居民驻足观看。
  一子落,满盘活。河长驿站、河长制公园的建设仅仅是美舍河探索全民治水护水新格局的开端,让群众成为治水主角,激发群众力量的种种创新实践随之不断涌现。
  设立社区基金,引导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服务活动。2024年,桂林社区使用8000余元社区基金,对桂林上路40米长的排污沟进行了修缮,减少了污水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
  建立志愿时间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发放志愿时间银行存折,鼓励群众参与巡河、护河志愿活动,利用志愿时间换取礼品,提高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开展“益·老爸茶”活动,利用海南喜闻乐见的茶会形式,在品茶的同时,向群众宣讲“六水共治”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新举措带来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海南河湖管护中,公众逐渐由旁观者变成水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人人关心河道、珍惜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建立河湖管护多元共治体系,除了吸引公众参与之外,社会资本的引入同样关键。
  春节期间,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南湾花镇“步步见花开,处处闻花香”的盛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几十种颜色的三角梅在冬季竞相绽放,与奇石、碧水相映成趣。
  这里是海南省省花三角梅的种植园区,也是海南首批幸福河湖南湾花湖的所在地。陵水县立足特色农业,积极拓宽幸福河湖建设的资金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南湾花湖幸福河湖建设,把南湾花镇人工湖建成了集休闲观赏、繁育科研、度假养生、展现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成功打造陵水生态旅游的“金名片”。
  目前,海南已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治水工作格局,逐步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一条践行治水兴水“人水和谐”的新时代绿色发展之道正在徐徐铺展。
  价值转化 打造“滴水生金”的富民河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念,关键点在于价值转化。
  近年来,海南省不断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在多地积极构建以河湖为轴线的高质量发展空间。其中,三亚市海棠河综合治理工程成为海南创新“河湖+”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海棠河北起椰子洲岛、南至铁炉港,全长13.16公里,紧邻知名度假胜地海棠湾,沿岸多为国际高端酒店及商业,可谓是三亚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然而,海棠河却一度受到污染侵袭,沦为市民口中的“臭水河”,让其重生迫在眉睫。
  2022年7月,海棠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一系列的管网改造修复和泵站升级工程,纠正了海棠河沿岸错接和偷排的管道问题,恢复了河流水质。
  但海棠河治理的脚步并未停歇。锚定建设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绿色河道,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生机盎然、城河融合生态走廊的目标,海棠河治理从治水拓展到了治岸。三亚市以海棠河生态公园建设为契机,立足海棠河生态环境单一、沿岸功能空间不足的现状,将治水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市片区开发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工作,修复河流整体生态韧性系统。
  2024年5月1日,海棠河生态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曾经贫瘠的河畔,华丽转变为人与自然生物共享的生态乐园。蓝天碧水映衬下,白鹭、林鹬等水鸟,时而展翅盘旋,时而俯冲猎食。在这些“水上精灵”的点缀下,海棠河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现如今,在这座“环树成林、遍地花海”的公园,市民可亲身感受由混合草甸、落叶花林、湿地、旱溪等构成的热带生境体系,孩童还可通过游玩以黎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为主题设置的船坞乐园、稻谷乐园、黎锦乐园和沙溪乐园,深入了解当地黎族传统文化。
  “听说这有一个黎族特色的亲子体验乐园,我们特意带着孩子来的。既可以让孩子感受自然,又可以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游客李女士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海棠河生态公园已成为三亚旅游当之无愧的“金名片”之一。
  做好水文章,用活水资源,海棠河水岸经济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独木舟下水点、龙舟看台、水上集市长廊……一个个可供居民亲水的设施,成为发动海棠河亲水经济的新引擎。
  一域探索,全域开花。良好河湖生态所蕴含的多重价值,正源源不断为城市发展创造综合效益。
  定安县以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打造白沙溪白沙翠堤、潭榄溪古岸漱涛等9个水景观,成为本地文旅新IP(知识产权),进一步拉动了旅游消费。
  临高县采用新型气盾坝、鱼鳞坝及鱼道结构的百仞滩改造工程完工,重现“百仞听涛”的美景,成为海南新晋网红打卡地,颇受年轻人欢迎。
  …………
  一个个“河湖+”生动样本在琼州大地上涌现,以水兴旅、以水兴业、以水促富的美好图景正不断从“施工图”转变为“实景画”。
  “海南省建成的209处幸福河湖独具海岛特色,基本实现‘一城一镇一河湖,一河(湖)一景一文化’的建设愿景,构建起全域永续发展的幸福河湖新格局。”海南省水务厅河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海南完成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工作,累计建成209处幸福河湖。
  河湖清、人安乐、城市兴。下一步,海南省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挖掘河湖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资源优势,努力把建设幸福河湖作为惠及民生、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水为笔,添彩琼州大地,共绘幸福画卷。
 

作者:王子月 陈益江 李芳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