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整版关注:《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一周年
以制度刚性拧紧“水龙头”
——写在《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一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陈思杰
今天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周年的日子。新时代节水工作有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全社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
针对节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条例》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节水制度体系,体现了国家要求相关法律主体推行节水措施的决心和以制度刚性拧紧“水龙头”的法治之策,增强了我国水资源法治体系的完整性。
截至2024年底,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省级节水法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省级节水政府规章,广西、云南等10省(自治区)启动省级节水法规制修订……
以实施《节约用水条例》和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主线,2024年全国节水工作在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方面都实现了大的突破,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更趋完善,节水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健全,节水产业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从顶层设计
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
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居世界第106位。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老水问题、总结国内外治水科学经验、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
聚焦国情水情、锚定短板弱项,通过最顶层、最刚性的制度建设,《条例》的施行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节水行动落地见效。
2024年,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亲自谋划、系统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明确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的15项制度政策和5项保障机制措施,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水利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推动节水高质量发展构建制度政策“四梁八柱”。
目前,我国发布实施白酒、饮料、乙烯丙烯、石材等4项国家用水定额和295项省级用水定额;水利部新修订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将“节约用水”单列专业门类,把28项节水领域基础性国家和行业标准纳入体系。
举一纲而万目张。各地加强对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并推动落实节水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行动宣言,加快推进全流域工业节水;
海河水利委员会积极推动京津冀再生水配置体系建设,天津修编印发《再生水利用规划(2023—2035年)》;
北京完成百项节水地方标准建设工程,成立全国首个地方节水技术标委会;
上海出台节水减排专项扶持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全自治区首次“四水四定”工作专题推进会。
…………
《条例》对各有关部门、政府、街道、新闻媒体等均作出节水工作要求,明确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此外,《条例》还将节水手段措施固化强化为法律约束,明确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建设工业循环水利用设施、推动管网设施改造、公共机构建设节水型单位等措施。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建1029个节水型企业、6873个节水型单位,61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节水驿站”。
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看全面绿色转型
“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实践和应用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肖宏伟说。
节约用水,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
立足水资源循环机理和功能属性,《条例》的施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法治方式和法治途径,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怎样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助推绿色发展?2024年5月,水利部探索推行水预算管理,选取10个地区分类开展水预算管理,尝试以预算的理念管住水用好水。一年来,水利部分类探索规范水预算管理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努力凝炼可推广可复制实践经验并上升为制度成果。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持续完善节水产业发展政策、标准、优培、市场、创新五大体系,推动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节水产业集群。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节水相关企业6.9万家,节水领域公开的专利超过2.9万个,节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估算近7640亿元,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本边界,确保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珠江水利委员会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节水产业联盟筹建工作,推动流域各省(自治区)成立节水产业联盟和科技创新中心;
湖南实施节约用水激励若干措施,形成较为健全、协调配套的节约用水激励政策体系;
浙江贯通省政府大数据平台和水资源数字化平台,强化取水和管网内用水数据归集管理。
…………
实践证明,资源环境约束的紧要处,也蕴藏着向绿色迈进、向高端转型的巨大空间和深厚潜力。
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水利部发布《节水评价技术导则》《水利建设项目节水评价编制规程》行业标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当前,水利部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完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工业节水减排制度体系、城镇节水降损制度体系落细落实落地,以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水资源丰缺,节水不断扩大着发展空间。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要求,节水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条例》施行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全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节水技能进一步提升,我国节水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
节约用水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1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