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看点

一泓碧水润粤港——广东科学调配东江水资源保障粤港供水安全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29

枫树坝水库

 

  悠悠东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一路南下500多公里,穿越广东(其中90%以上的流域面积在广东境内),在东莞虎门注入南海,是粤、港两地的重要饮用水源。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合理配置东江流域水资源,科学调度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座大型水库,规范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保障香港、深圳和东莞部分地区供水安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

  东深供水工程担负着香港、深圳、东莞约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保障香港约80%、深圳约50%、东莞沿线8镇约80%左右的用水需求,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圳和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江水也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东深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建成通水至今,经历三次扩建、一次改造。其中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大禹奖”“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设计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被誉为“大型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人民日报于2003年9月7日在头版头条以《大型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同时,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一、心系同胞,兴建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

  香港三面环海,本地淡水资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近20个行业停产,35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香港正遭遇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更牵动了共和国总理的心。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解香港同胞之困。

  东深供水工程难度最大的是要将50.5公里的“石马河”的河水倒流,即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沿石马河通过6个拦河坝、8级抽水站,一级级提升至46米,让河水逆流而上,最后流进深圳水库。

  工程于1964年2月开工建设,上万名施工人员以“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气概,克服了重重困难,1965年3月建成通水,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为了支撑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高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东深供水工程先后经历四次扩建或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彻底分离,供水从“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质”的双重保障。

  改造后的供水主线全长68公里,工程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工程设施包括61公里专用输水管道、6座泵站(4个主干线泵站,2个支线泵站)、2座调节水库、1座生物硝化站。东江水经4级主干线泵站提水送至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输水管道自流进入香港,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

  截至目前,东深供水工程已建成并安全运行55年,对港供水从未间断,累计供水量约540亿立方米,其中对港供水超过260亿立方米。

  二、合理配置,科学调度东江流域水资源

  东江流域水资源对支撑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东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少,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331.1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8%,供水区域人均水资源量约800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36%、全省人均的47%。二是供水人口多,包括香港以及广州东部(天河、黄埔、增城区)、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地3750多万人,其中广东省境内近3026万人,约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26.3%。三是经济总量大,2019年东江流域创造了5.12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10.76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48%。东江流域以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着26%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产总值。因此、东江流域存在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不平衡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

  为解决东江流域存在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不平衡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空间均衡的治水思路,合理分配东江流域水资源,加强流域水资源科学调度、统一调度,精细调度,有效保障了东深供水工程取水和流域其他地区的用水需求。

  首先是制订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明确水量分配指标。2008年8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确定了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原则、范围和总体要求,将东江流域正常来水年份可供东江河道外利用的年最大取水量确定为106.64亿立方米(特枯年份101.83亿立方米),明确了梅州、韶关、河源、惠州、广州、深圳等地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水量分配指标(其中对港供水规模按粤港供水协议确定的每年11亿立方米规模安排),确定了11个流域重要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和水质控制目标,实行水量水质双控制。方案还提出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新丰江(库容138.96亿立方米)、枫树坝(库容19.32亿立方米)、白盆珠(库容12.2亿立方米)三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建立特殊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制度,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等四大保障措施。

  其次设立东江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2007年1月26日,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下称“东江局”)挂牌成立,负责统筹协调流域、区域和行业之间的水事关系,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管理是其重要职责。东江局率先推动流域水量调度立法,省政府规章《广东省东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颁布施行后,东江流域水量调度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精细化和法治化。

  在省水利厅指导下,东江局开启了一场以分水调水、蓄丰补枯为核心的创新实践。2008年10月率先实施流域枯水期水量调度,然后实施“后汛期+枯水期”水量调度、“汛期+枯水期”全年无间断水量调度,2012年以后实现“全年无间断水量调度+东江下游河湖闸坝工程联合调度”,逐步建立健全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机制,实现东江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分配、统一管理和有序调度。

  实施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前,每年冬春枯水期东江流量锐减,东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受咸潮影响严重,取水难以保障。比如,2005年2月1日,东江重要控制断面博罗站的最小日均流量仅117立方米/秒,是多年平均流量的七分之一左右,惠州、东莞部分水厂因咸潮上溯被迫停止供水,其中东莞第二水厂停机达41小时,严重威胁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实施统一调度后,东江博罗断面超过93%的时段日均流量大于320立方米/秒(这是完全确保东江下游和三角洲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目标流量),最小日均流量也达到了204立方米/秒(2011年4月29日)。东深供水工程和下游水厂再没有受到咸潮威胁。

  分析报告显示,东江水量调度不仅满足了流域用水需求,还改善了东江干流生态环境。东江干流惠州河源交界断面(江口)以上水质常年维持Ⅱ类以上,东江下游博罗断面水质污染评价重要指标氨氮浓度明显下降,2008—2019年间平均值下降幅度达50%。水量调度还提高了发电效益,2008—2019年间,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年平均发电耗水率分别下降约12.2%、9.5%、14%,年平均发电收入分别增加约2800万元、1600万元、290万元,东江干流的其他拦河式水电站也相应受益,发电收入有所增加。

  最后建立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2014年,省东江局建成广东省第一个现代化水量水质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东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55个重要对象的实时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的水位、蓄水量、出入库流量、库区雨量和运行工况,东江11个重要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和水质,12个梯级电站的闸上闸下水位和流量,19个重要取水口的取水量以及10个主要污染控制断面的实时状况。为全面掌握东江流域水资源动态,监控系统还接入近400个水文站、4个咸潮站、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和200多路水利工程的视频图像。目前,监控系统配套建设了网络数据中心机房,开发了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业务软件,实现了信息共享,为科学管理调度东江水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监控系统,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重要水利工程调度异常、控制断面流量异常或水质异常等问题。

  全面监控、实用完善的系统,为东江水资源高效管理和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水量水质实时监控系统被水利部列为水资源分配和调度工作试点项目,也是广东省政府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

  东江流域实行水量分配和统一调度的实践证明,合理分配和科学调度,可以实现流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规范管理,确保东深供水工程安全运行

  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55年,离不开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为此广东水利厅成立专门机构,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管理。2000年以前,省水利厅直属单位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负责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此后,省政府决定东深供水工程由粤海控股集团公司实行特许经营管理。粤海集团成立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管理工作。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东江执法分局、省政府授权成立的东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东深供水水源保护办公室等单位,依法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共同保障东深供水工程安全运行。

  广东水利厅对此高标准严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按照“一流工程、一流管理”理念,工程管理单位制定了一套完整规章制度,建立了高于同行业的管理指标,2013年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管单位验收。在管理上保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形成整套适合公司实际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新技术应用上引入土地空间管理系统(GI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AM)、无人机高压线路巡视、厂房机器人巡检、无人采样监测船及水面漂浮物图像识别等项目,提升工程智慧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设备保障,做到安全运行。工程全部采用国际先进设备,配备两套独立电网保证电力供应,建设一主一备两个调度中心确保工程调度,每个泵站配有一到两台备用机组保障工程运行,还有一天一地两套通讯光缆确保工程信息不间断,此外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检修队伍,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二是强化水质保障,做到优质供水。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不间断开展水质观测和水质巡查;组建国家级水环境监测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检测能力达500多项,其中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全部109项指标;另外,根据水质监测和巡查情况,对工程进行优化调度。

  三是强化人员保障,做到高效管理。建立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体系,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和考核,所有作业执行“两票”制度,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并定期演练。2014年通过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是首批国家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四是强化安全保卫,做到万无一失。东深公安分局专门负责工程保卫协助水质保护,分局组织了400余人的安保队伍分布在工程沿线开展安防工作。与市县公安、武警、部队等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工程重点生产区域进行隔离封闭管理。利用多种手段形成工程的物理防线和技术防御体系,全方位、全天候保障工程安全。

  四、双线供水,持续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能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质量发展,东深供水工程已成为以东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为依托,以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为管理手段,安全稳定高效的大型引水工程,对粤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接近38%,接近警戒线。为支撑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珠三角水资源供需矛盾、珠三角东部水源单一和缓解东江流域生态用水问题,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广东省决定兴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输水线路全长113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总投资约354亿元,总工期60个月。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切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该工程还是目前世界上输水压力最高和盾构隧洞最长的调水工程。

  接下来,广东省水利厅将继续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落实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目标要求,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指导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广东省水利厅)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20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陈静

相关新闻: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加强联防联控 确保安全度汛

广州市全民参与共筑清水梦

贺江上的洪峰对决

广东调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公众满意度

控泄运行 拦洪削峰